1283年,在元大都,文天祥惨遭砍头之刑。元帝“大发慈悲”,准许已沦为官奴的文天祥之妻欧阳氏为其收尸。欧阳氏跌跌撞撞地奔向刑场,却发现丈夫衣襟间留有字迹,仔细一看,顿时羞愧万分,最终含泪自尽。
四年前,文天祥在广东海丰不幸被元军抓获。危急时刻,他匆忙吞下随身携带的毒药,却未能死去。在元军押解途中,敌人不断劝降,但文天祥宁死不屈,坚决不从。
当行至珠江口的零丁洋时,他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如洪钟般振聋发聩。
恼羞成怒的元军,直接将他带到崖山海战现场,让他亲眼目睹南宋的小皇帝在元军的围追堵截下,绝望地跳海殉国,南宋的军队也在那熊熊燃烧、一片赤红的大海中全军覆没。
那一刻,文天祥悲痛欲绝,捶胸顿足,失声痛哭。他不顾一切地冲向船头,试图投身海中,却一次次被紧紧看守他的元军阻拦,直至精疲力竭晕倒过去。等他醒来,映入眼帘的只有海面上漂浮着的密密麻麻的尸体。他深知,自己的国家真的灭亡了。
此后,他如同木偶一般,被押往大都。
进入大都那潮湿阴暗的地牢后,文天祥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要活下去。
他要以笔为剑,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文字,让后人铭记这段悲壮的历史。
他要让那些向元朝屈膝投降的人无法心安理得地苟且偷生。
他更要以自己的存在,浇灭元朝妄图收服汉人的痴心妄想。
在狱中度过的四年时光里,他笔耕不辍,写下了《集杜诗》一卷、《指南录》四卷,以及记载自己一生经历的《纪年录》。这些作品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他的浩然正气,力透纸背,令人动容。
而元军也从未停止对他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未能让他屈服,他们又派出已经降元的文天祥的二弟,企图利用手足之情来打动他。
文天祥略带调侃地回应道:“弟兄一囚一骑马,同父同母不同天。”果断地将亲弟弟打发走了。
元军仍不死心,威吓已沦为官奴的文天祥的妻女写下求救信。文天祥流着泪回复:“痴儿莫问今生计,还中来生未了因。”其坚定的意志可见一斑。
文天祥的高尚气节,让忽必烈既心生欣赏又满怀痛恨,对于文天祥的去留,忽必烈一直犹豫不决。然而,那些背宋降元的贼臣生怕文天祥日后重新崛起,对他们进行清算,于是纷纷上奏:“若不杀掉文天祥,他必定会再次起兵与元朝对抗。”
1283年,忽必烈狠下心来,下达了斩立决的诏令。文天祥被押往刑场,四年的囚禁生活使他形销骨立,白发稀疏,但他的眼神依旧从容不迫,透射出“士可杀不可辱”的凛然正气。
行刑结束后,妻子欧阳氏被允许前往收尸。她披头散发,一路痛哭着跑到刑场,看到文天祥身首异处地躺在地上,顿时悲声痛哭。
她小心翼翼地搬起丈夫的尸体,发现衣带上写着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念完这首诗,她的泪水再次夺眶而出,想起自己曾经竟然劝丈夫投降,心中满是羞愧,自觉不配做文夫人。
在义民的帮助下,欧阳氏得以将文天祥入殓,并设好了灵位。谢过众人后,欧阳氏跪在灵前再次痛哭祭奠,当晚便悬梁自尽。
文天祥的身上,有着每一个中国人都应铭记于心的两个字:气节。就像他在《正气歌》中所写的那样:“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正是他身上那股充塞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让他能够穿越历史的长河,激励着后世的中华儿女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都能挺直脊梁,绝不认输。
用户13xxx95
是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先生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