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有感 烟霞为侣丘壑存心 暮春三月

安阳的自游人 2025-03-15 17:15:19

读《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有感 烟霞为侣 丘壑存心 暮春三月,沂水之滨,曾皙鼓瑟的余音仿佛穿越千年,依然在华夏大地的山水间回荡。当子路激昂陈词欲 "治千乘之国",冉求谨慎作答愿 "足民礼乐",公西华谦逊表示 "愿为小相" 时,唯有曾皙以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的诗意描绘,在孔门弟子中独树一帜。这种超然物外的生命态度,恰似烟霞般飘逸,丘壑般深邃,在历史长河中始终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泰山之巅感慨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但在我看来,真正的天地境界不在 "小天下" 的豪迈,而在 "观云起" 的悠然。庄子与惠子濠梁观鱼,争论 "子非鱼" 的哲学命题,看似玄奥,实则是在探讨生命与自然的本真关系。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意境,李白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的深情,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理:山水之间自有天地大美,丘壑之中可藏古今智慧。 如今的都市丛林里,人们行色匆匆,如同被无形的鞭子驱赶的陀螺。写字楼的玻璃幕墙折射着欲望的光芒,会议室内的投影仪闪烁着焦虑的光影。而在终南山的深处,隐士们依然保持着 "松风煮茗,竹露煎茶" 的生活方式。他们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以另一种方式诠释生命的价值。正如王维在辋川别业中所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种随遇而安的智慧,恰是对抗现代性焦虑的良药。 站在二十一世纪的门槛回望,人类文明的进程犹如一列疾驰的列车,轰鸣着驶向未知的远方。在这个过程中,有人选择成为列车的驾驶员,有人甘愿做乘客,而我更愿化作车窗外掠过的风景。就像林逋在孤山种梅养鹤,苏轼在赤壁泛舟赏月,这种与山水共呼吸的生存状态,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认。当我们以烟霞为侣,以丘壑存心,便能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0 阅读:0
安阳的自游人

安阳的自游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