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底,已经改嫁二十八年的刘思齐终于领到了前夫毛岸英的烈士证以及320元抚恤金。这又是怎么一回事?为何毛岸英牺牲四十年后才发放烈士证明? 1990年,刘思齐来到朝鲜,站在这片她四十年来魂牵梦萦的土地上。当她轻抚着毛岸英的墓碑时,陪同的工作人员提起一件往事:毛岸英牺牲后,竟然未曾领取过烈士证书。这个发现让刘思齐愣住了,四十年过去,这个疏漏始终未被发现。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在中南海举行的一场特殊婚礼。那时的毛岸英二十四岁,刘思齐十六岁,两人的婚礼由毛泽东亲自主持。婚礼现场虽然简朴,却洋溢着新中国成立后的喜悦气氛。根据当时的军事档案记载,作为中央调查部的机要秘书,毛岸英在婚后仍然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节奏。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当时的军事文件显示,志愿军总部急需一批精通俄语的干部。毛岸英在苏联留学多年,精通俄语,自然成为首选人选之一。接到任命后,他被紧急调往沈阳。当时的军队通信员回忆,由于战事紧急,许多干部甚至来不及与家人告别就奔赴前线。 在最后一次回京探望生病的妻子时,毛岸英只说要出差,没有透露参战的实情。根据当时志愿军通信连的记录,前线通讯设备极其有限,加上美军的空中优势,地面通讯经常中断。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刘思齐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法得到丈夫的确切消息。 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在志愿军司令部遭遇美军空袭时不幸牺牲。然而在当时的混乱局势下,许多行政程序都未能及时完成。军队档案管理处的记录显示,战时文书管理存在诸多困难:前线文件传递困难,有些文件甚至在轰炸中损毁,还有一些重要文件不得不紧急转移。这些客观因素,都可能导致了毛岸英的烈士证书未能及时办理。 就这样,这个历史的疏漏一直持续到1990年。此时的刘思齐早已改嫁,与第二任丈夫杨茂组建了新的家庭。但是当她得知这个情况后,还是决定将这段历史补上完整的句号。 当时的档案管理人员回忆,五十年代初期的战争环境下,大量文书工作都是在极其匆忙的情况下完成的。许多战士牺牲后的相关证明文件,都是在战后才逐步补办。而毛岸英牺牲时的特殊情况,使得这项工作被意外地搁置了。 在得知这个情况后,相关部门立即着手调查核实。通过查阅志愿军档案,找到了当年毛岸英在朝鲜战场服役和牺牲的完整记录。战时的立功报告、人事档案等重要文件被一一梳理。这些泛黄的纸张上,记录着他作为志愿军战士的点点滴滴。 补发烈士证书的程序随即启动。档案部门调出了相关文件,走访了当年的战友,收集整理了各方面的证明材料。这个过程中,一些当年的老战士也提供了珍贵的证言。
1990年底,已经改嫁二十八年的刘思齐终于领到了前夫毛岸英的烈士证以及320元抚
菖蒲繁花居
2025-03-16 23:15:50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