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公司FigureAI——潜在估值的粗略计算我多次说过,人形机器人有

姬锋 2025-03-17 09:26:54

人形机器人公司Figure AI——潜在估值的粗略计算

我多次说过,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产业,毕竟人力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最大组成部分。

人类历史上,我们首次有能力创造一支“无限”的劳动力大军,这将助力我们打造出仅存于科幻作家想象中的事物(无论是在地球上还是地球之外)。

众多公司都在投身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与制造,总部位于美国的Figure AI便是其中之一,其创始人兼领导者是布雷特·阿德科克。

布雷特在下文分享道:“Figure的制造工厂BotQ最初设计年产量为1.2万台机器人,未来将逐步扩大规模,目标是实现10万台的年产量。”

接下来,我们来估算一下其潜在利润和估值。

- 初期,如果Figure能生产1000台机器人,每台机器人每年创造5万美元利润,按照100倍的市盈率计算,公司估值可达50亿美元。

- 若产量提升至1万台,每台年利润仍为5万美元,市盈率100倍,公司估值则可达500亿美元。

- 当Figure达成10万台的生产目标,每台年利润5万美元,市盈率100倍,公司估值将飙升至5000亿美元。

- 进一步设想,如果Figure成功打造出100万台机器人的规模,每台年利润5万美元,市盈率100倍,其估值将高达5万亿美元。

下面,我们来回应一些常见的质疑:

1. “你的市盈率太高了”:实则不然,即便拥有100万台机器人的规模,这也仅仅是触及了长期市场潜力的冰山一角。

2. “竞争会很激烈,特斯拉会把他们挤垮”:这个领域完全可以容纳多家成功企业。我期待所有投身这一市场的美国公司都能取得佳绩。诚然,竞争必然激烈,特斯拉或许每年能生产数百万台机器人。至于中国机器人制造商能否进入西方市场(毕竟机器人可能成为终极间谍工具),以及西方机器人制造商能否进入中国市场,仍有待观察。

3. “价格压力会很大,机器人每年根本不可能有5万美元的利润”:在美国,制造业工人短缺达数百万之多(而且美国希望更多制造业回流本土)。当行业生产出1000万台机器人时,即便存在价格压力,也可能微乎其微,因为这在劳动力市场中只是一小部分。这个行业未来有望将机器人产量扩大至数亿(甚至有人说数十亿),到那时价格或许会迅速下降。假设一家机器人制造商拥有1亿台机器人,每台每年利润1万美元,乘以合适的市盈率(比如30倍),公司估值仍可达30万亿美元!归根结底,人形机器人将成为全球的强大通缩力量,让人们能够以更少的付出获得更多。

4. “我就是不信任布雷特·阿德科克,他给我一种特雷弗·米尔顿的感觉,而且他似乎只是在模仿埃隆”:如果是我,我也会模仿埃隆,他的确是值得效仿的杰出人物!虽说并非人人都喜爱埃隆,很多人认为他是个骗子,只会大肆鼓吹。但仅仅因为特雷弗·米尔顿是个骗子(甚至还有人说埃隆也是),并不能就此推断其他人也是。拿出证据来,不能仅凭感觉就说别人都是骗子。把每个创始人都与埃隆相比,这个标准实在太高了,毕竟还没有人能像他这般成功!创业本就艰难,创始人或领导者必须坚信自己能克服万难,让企业走向成功,所以这个领域往往吸引的是“与众不同”的人。这些“敢于投身竞技场的人”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他们值得我致以崇高的敬意。

5. “除了特斯拉,没有公司能生产出机器人,其他机器人公司都会失败”:特斯拉在汽车制造领域确实卓越非凡,但人形机器人的重量仅为汽车的3%,其制造或许更类似于智能手机这类消费电子产品的生产。苹果的代工厂每年生产超2亿部手机都不成问题!即便没有中国机器人制造商的竞争,特斯拉在这个行业也会面临其他挑战。当然,机器人行业最终必然会经历大规模整合,但与人造电动汽车不同,制造人形机器人实现盈利的路径更为轻松,因为无需投资数十亿建造超级工厂。

所以,让我们拭目以待,见证这个令人惊叹的新兴产业在我们眼前蓬勃发展。竞争是好事,为所有参与者加油!我迫不及待想看到一台台机器人从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诞生。

0 阅读:7
姬锋

姬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