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火烧圆明园》中,庆奶扮演的慈禧太后对儿媳皇后阿鲁特氏横条鼻子竖挑眼,历史上也确实是如此,婆媳关系形同水火,以至于许多人认为阿鲁特氏在同治死后是被慈禧搞死的。那么为啥慈禧如此讨厌这个儿媳呢?
其实原因非常简单直接,就是因为慈禧和她有血仇。谁会喜欢仇人家的女儿呢?
阿鲁特氏是蒙古八旗出身,祖父塞尚阿曾任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父亲是清代唯一的旗人状元崇崎,后任吏部尚书、礼部尚书,不仅出身高贵,而且书香门第。尤其是她父亲的状元的身份,“状元郎”的女儿入宫当娘娘,无疑是一段佳话。
在父亲的影响下,阿鲁特氏读书很多,字也写得好。《清宫词》里有描述皇后阿鲁特氏的诗:“蕙质兰心秀并如,花钿回忆定情初。珣瑜颜色能倾国,负却宫中左手书。”意思是宫中珣嫔和瑜妃虽然有倾国倾城的美貌,但在宠爱上,仍不如能左手写字的皇后阿鲁特氏。可见当时皇后的才华盛名远播,深得同治的敬爱。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珣嫔其实是阿鲁特皇后的姑姑,是她父亲的庶出妹妹。但是这位姑姑比侄女还小三岁,因此和侄女同一届选秀入宫。
她家能一口气送进宫一后一妃,靠的是慈安的支持。慈安为啥支持呢?除了个性脾气肯定是比较投缘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她家和慈安是亲戚。慈安出身钮祜禄氏,而阿鲁特氏皇后的外婆钮祜禄氏,就是慈安的亲姑姑。因此慈安和阿鲁特氏皇后的母亲钮祜禄氏是表姐妹,也就是慈安阿鲁特氏皇后的表姨妈。
所以慈安支持自己的表外甥女进宫当皇后,非常正常。那么慈禧为啥这么讨厌这位才貌双全的女子呢?
因为阿鲁特氏的外婆,也就是慈安的姑姑钮祜禄氏嫁给了爱新觉罗家,而且是非常显赫的“铁帽子王”郑亲王端华。这个端华眼熟吗?就是和肃顺一起在辛酉政变中被慈禧干掉的“顾命八大臣”。
换句话说,阿鲁特氏就是被慈禧干掉的郑亲王端华的外孙女。
虽然干掉八大臣这事慈安也有分参与,但是人家毕竟是敲边鼓的,不算主谋,而且有亲戚关系,打断关系连着筋,慈禧就没这个情分了。
有人认为,慈禧是寡母心态,不愿意儿子和媳妇亲近,想独霸儿子,但是从她抬举慧妃来看,可能没有这么变态,单纯就是和皇后家族有仇+不喜欢皇后的个性。慈禧在选秀的时候,看上的是富察氏,而不是阿鲁特氏,这说明慈禧并非仇视儿子有婚姻和感情生活,就是不喜欢这个儿媳本人而已。
慈禧看上的富察氏是员外郎凤秀之女,出身并不高,但她的六世祖是马奇,也就是乾隆的孝贤皇后的伯父。富察氏年轻漂亮,性格也活泼可爱,和慈禧年轻的时候很像。
但慈安恰恰认为富察氏不够稳重,举止轻佻,不能母仪天下,而而阿鲁特氏出身名门,沉稳娴静,又知书达理,是中宫的最佳人选。
最后应该是同治自己拍板,选择了比自己大两岁的阿鲁特氏为皇后,可能在16岁的少年看来,18岁的御姐比13岁的黄毛丫头有吸引力的多吧。
慈禧虽然遗憾,但也尊重了儿子的选择。为了弥补富察氏,她打破选秀只能从嫔开始做起的惯例,封富察氏为妃,但享受贵妃待遇,而且将慧妃册封礼安排与皇后同日举行,且"册封当天同时加封其父员外郎凤秀为三品卿衔"。这种"双日并封"的特殊安排,在清代后宫册封中仅此一例。
仅仅两年后,在同治“遇天花之喜”时,慈禧再次破例,将年仅15岁的慧妃连升两级封为皇贵妃,这让尚年轻的皇后非常尴尬。在日常生活中,慈禧也不断督促同治去宠幸慧妃。
同治去世后,富察氏被尊为敦宜皇贵妃,按说已经是无法再封了,但慈禧找了个机会,在自己60岁生日在举办千秋寿宴之前,再次为富察氏加封号为“敦宜荣庆皇贵妃”,也是清代唯一的一例皇贵妃被赐予四字封号。如果说之前慈禧抬举富察氏,还有政治斗争和打压皇后的因素,此时同治已经去世二十多年,慈禧的地位稳如泰山。她为一个这个女孩破例加封,只能是因为喜爱和投缘了。
富察氏于光绪31年去世,享年46岁。慈禧追谥其为“淑慎皇贵妃”,按皇后规制为其举行葬礼,这是慈禧为这个自己欣赏的女孩最后一次破例。
一定程度上,慈禧对这个非亲非故的少女,投射了自己对于“皇后”全部渴望。她无比希望这个年轻版的自己,能享受皇后的尊荣,了却自己的遗憾和心愿。只可惜事与愿违,她也只能尽最大的努力,让这个女孩的待遇更尊贵一点,更靠近“皇后”一点。
所以慈禧算恶婆婆吗?看怎么说。对于富察氏来说,慈禧恐怕是天底下最好的婆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