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一代船王”卢作孚在家里吞服了大量安眠药后,决绝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一生爱国,德高望重,有人说他是二十世纪中国的一位圣贤,也有人说他是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为何最终却要选择自杀呢?
1952年初春,重庆依然寒冷,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船王”卢作孚,安详地躺在家中床上,他永远地闭上了双眼,与世长辞,一代传奇人物的生命,在这个寒冷的早春画上了句号。
曾经满怀爱国情怀,努力发展实业,却在人生的最后阶段,选择了服用过量安眠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为何会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他的离世,让人们感到惋惜和不解,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什么样的压力,让他走投无路,最终放弃了希望?
卢作孚的人生,就像一艘在时代浪潮里起伏的小船,他家境贫困,却有远大的理想,小时候因为家里没钱而停止学业,但他没有放弃学习,通过自学,最终成为一位出色的新闻工作者。
辛亥革命之后,他热心参与社会变革,先后在《群报》做记者和编辑,还在《川报》当总编辑兼社长,他想通过办报,宣传教育来拯救国家,可是,军阀打来打去,搞得天下大乱,他觉得光靠写文章没法改变中国的命运,于是,他开始关注实业,希望通过发展工商业来强国富民。
1925年,卢作孚拿出全部家当,买了一条70吨的小货船,取名为“民生”号,这艘船寄托着他通过发展实业来救国的理想,也成为了他创业的起点,第二年,“民生实业公司”正式成立,卢作孚也从一个读书人变成了企业家,他凭借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和出色的管理能力,带领公司快速成长壮大。
他开辟了重庆到宜宾、涪陵、上海等地的水路运输线,通过多次合并与收购,让“民生公司”成为了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航运公司,抗日战争开始后,面对日军的不断逼近,他果断地承担起运送重要物资和人员的任务,在短短四十天内,他不顾敌机猛烈的轰炸,成功实施了宜昌大撤退,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9年新中国建立,卢作孚在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坚定地选择留在大陆,他希望能够为新中国的建设出一份力,可是,他满怀希望的想法很快就落空了,紧随其后的政治运动中,他被戴上了“黑心资本家”的帽子,经历了很多不公平的遭遇。
虽然他费尽心思为自己辩解,拿出许多证据来证明自己是无辜的,但还是没能洗清冤屈,巨大的精神负担和梦想的彻底毁灭,最终让他承受不住,一九五二年二月的一个夜晚,他留下一句真的太累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永远离开了人世。
卢作孚的一生是个体命运与时代变迁激烈交织的悲歌,他毕生努力奉献,结局却令人惋惜,他的经历引发人们深刻思考,面对时代的巨大变化,个人的命运应该如何掌握,怎样才能防止类似的悲剧重演?(信息来源:百度百科---卢作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