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人生不过三万天,放下执念即神仙,读完豁然开朗林语堂说:“苏轼是个无可救药的

事纷聊娱乐 2025-03-21 10:20:39

苏轼:人生不过三万天,放下执念即神仙,读完豁然开朗

林语堂说:“苏轼是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他出身书香世家,21岁中进士,名动京城,却因锋芒太盛卷入朝堂纷争,半生漂泊于贬谪之路。

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他尝尽世态炎凉,却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千古豁达。

世人问他:半生潦倒,为何不怨?

他答:“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何必执着于一时得失?”

作家李一冰在《苏东坡新传》中写道:“他的放下,不是妥协,而是与命运的和解。”

人生诸多苦痛,不过因放不下名利、得失、恩怨与境遇。

01放不下名利,终成困兽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苏轼初入仕途时,也曾执着于功名。

乌台诗案中,他因诗文被诬“讥讽朝政”,险些丧命。

狱中105天,他写下“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的绝命诗,第一次看清名利场的凶险。

被贬黄州后,他脱下官袍,垦荒东坡,自称“东坡居士”。

他说:“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曾经的翰林学士,甘愿做农夫、厨子、酿酒师,在粗茶淡饭中品出“人间至味是清欢”。

而我们呢,在为房贷、职位、学区房……被欲望驱赶着疲于奔命,却忘了: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我们可以定期给生活做减法——

退出攀比的酒局,删掉炫耀的朋友圈,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回归平静。

02 放不下得失,反陷迷途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苏轼44岁被贬黄州时,俸禄微薄,全家挤在临皋亭破屋。

他却写信给友人:“临皋亭下不数十步,便是大江,烟雨空濛,晓夕各异,江南诸山在几席上。”

没有钱买羊肉,他发明“东坡肉”;买不起好墨,他用松烟自制;甚至研究出“秧马”农具,助百姓增收。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受行业的影响,多少人因一次裁员崩溃,因房价涨跌焦虑,因孩子成绩失眠?

如果以上你都占了,请借鉴苏轼的“境随心转”——

失业时,当是上天给的假期;亏损时,当作认知的学费;孩子平凡,便庆幸他健康善良。

记住他的醒世之言: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03 放不下恩怨,囚禁终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一生树敌无数,却对仇人最是宽容。

昔日好友章惇将他贬至海南,欲置其于死地。

后来章惇失势,其子写信求情,苏轼回信:“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增损也。”

甚至为章惇的儿子推荐医生,叮嘱“海南多瘴气,务必保重”。

他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反观当下,多少人因同事算计耿耿于怀,因伴侣旧账翻来覆去,因网络恶评彻夜难眠?

把“恩怨簿”换成“感恩录”——

伤害你的人,渡你学会慈悲;欺骗你的人,教你分辨善恶。

04 放不下境遇,自缚枷锁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62岁那年,苏轼被贬海南儋州。

这个时候的海南“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他却办学堂、教农耕,留下“东坡井”“东坡书院”。

学生姜唐佐赴京考试,他赠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后来姜唐佐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位进士。

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很多人抱怨出身、原生家庭、大环境,却从未想过——

“庐山烟雨浙江潮”,困住你的从来不是风景,而是看风景的心。

人生真正的枷锁,从不是命运坎坷,而是心头千千结。

心若卸下千钧担,天地自会变坦途。与其在执念的迷宫里兜转,不如把心腾空成容器——装清风明月,盛人间值得。

愿我们都能成为自己的破茧者,在松绑的瞬间,与阳光撞个满杯。

0 阅读:0
事纷聊娱乐

事纷聊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