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价值”这个词原来是中文语境独有的
前两天思考“情绪价值”这个词咋来的,为啥我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的时候一点类似的印象都没有。用ds搜一搜,果然,这个词是中文网络语境造出来的热词。
我发现在我们这样特别重视“人情社会”的文化环境里,这样重视“关系本位”的词特别多。比如“混社会”、“面子”、“缘分”、“潜规则”还有“画饼”、“塑料姐妹”、“搭子”等等。而对比比较重视“个人本位”的美式文化里,这样的词就特别少。
情绪价值这个词可以对应英文里的“emotional labour”(情绪劳动),但“情绪劳动”更重视付出情绪主体的付出和牺牲,而“情绪价值”更重视索取情绪方的需求,把付出情绪方当成一个客体。我就联想到,是不是东亚社会里,为他人付出以维护关系和谐经常是一种义务、一种责任,就像日语里也有“空気を読む”(读空气)这种要求人要有义务来维护社交氛围的词语。
实际上,情绪本身是没有可以比较的价值的。情绪是无价的,因为情绪没办法跟物质一比一交换。没有办法被估价的东西如果被人为赋予了“价值”,用来剥削或者支配一个人就会变得很容易。一个人付出钱、外貌、体力劳动等等,要求另一个人为自己的这些付出,来负担照顾自己情绪的责任。
这是否说明了东亚文化里,关系里的情绪劳动经常是一种被认为习以为常的“责任”呢?关系里的交易和剥削(比如相亲里要求对方要提供情绪价值)是不是也是东亚社会里比较常见的一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