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去了森林亲子活动
我提了两个问题
1.柴柴很喜欢水,在活动中间两次跑下山要去看水,脱离了大部队。但因为太喜欢了不拉着就要冲到水里去,最后我们的做法是抱回了山顶。
2.让柴柴看了迎春花,他一顿揪,辣手摧花,我和他说可以摸摸不能揪,他还是一直揪。
这两个场景下,如果是引导员应该会怎么引导?
引导员柳兰:
水是所有小朋友都会感兴趣的,所以我们本轮主题里也会涉及到水。
孩子想玩儿的拦不住,先顺着他玩一会儿,也是我们经常运用的办法。他想玩水的是什么?是我们引导或转移他注意力的关键。只是看但不许离开?还是不停的往里扔东西?还是喜欢用棍拨拉?还是想亲自下去?
前两者都可以用我们捡拾自然物,用继续观察寻宝的方式,调动他结合着水一起玩儿起来。
后两者适合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先认可他的玩法很有趣。然后提出那边他们发现了更有趣的我们要不要去看看?)或者限定时间或玩法的方式(你这样玩爸妈觉得很有风险,如果掉下去我们没有带备用衣物或者水脏或者水深等等,那我们再在这玩5分钟好不好?那如果你的棍子掉到水里或者你的鞋湿了,我们就离开好不好?等等)。
围着水边转转寻找一处它不容易掉进水里的地方玩一会儿也是权衡之策,再结合前边的情形。
都不好使,强行拉回一定是管用的,因为确保他们的安全是我们的底线。
我:柴柴本来想玩跑道那边的水,我们把他抱回山顶,告诉他另一侧也有水,他又到另一侧的水边找到了“蜗牛爷爷”,爸爸带领坐在水边玩了一小会儿,愿望也得到了满足。
引导员柳兰:揪花。我们自己先搞清楚为什么不允许他揪?出于对生命尊重的考量?还是受道德的约束?还是单纯的认为这个机构不允许?
除此之外,孩子这个年龄段就是要揪揪捏捏拿拿揉揉——这就回应了上午有家长疑惑我们为什么不围着芽主题转的原因
孩子们小,过于聚焦某一点他们受不了(发展使然),我们觉得有挫败感(拢不住)。
所以引导员们会尽量请家长去看树上的一些变化,但孩子们围着地面转。
但孩子们依然在兜兜转转的过程当中见到了,有的也摸到了~就可以了。
回到实际发生的揪花揪芽现象上来:采集是灵长类动物的本能[偷笑]我们现在觉得揪花不对是时代发展、文明化的产物,对2岁上下的宝宝来说只是发挥了本能,释放了天性而已——以上是想说:原本没什么不可以。
我们纠结的是如何引导他,尽量不再揪或当下少揪。就还是【注意力转移法】(3岁前都好使[偷笑])——用能抓拿揪捏的换取他当下的行为,比如:哇哦!你捏东西很准呢!(从地上捡个树枝一类的)这小树枝上的芽苞更小更硬呢,你还揪得下来不?(顺便往别处走走)再用别的事转移一下~
2岁过后的孩子此前听过了太多不许不能不可以,所以仍以一种方式限制各种行为,就不太好使。
老话说孩子是“顺毛驴”,新词叫“接纳”,大家要找找不用“不”字让宝宝做我们想让他做的事儿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