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铜铸镶三阶段:透镶→半镶支钉→半镶芯撑

坚持走路 2025-03-23 16:03:39
P1-5,镶红铜龙纹提链铜壶 P6-7,红铜铸镶工艺的三个阶段 P8-18,山东徐楼滥国贵族墓地出土的 透镶 盘、匜 【P1-5,镶红铜龙纹提链铜壶】 战国 通高43厘米 河南省平顶山市出土 嵌松石工艺可以追溯到二里头文化时期;嵌红铜工艺则发端于商代;嵌错金银工艺在春秋中期才发展。 目前关于红铜纹饰工艺的研究认为,红铜纹饰的制作方式通常归纳为三种: ⓐ 一是“嵌镶”法,即先铸出青铜器物,用红铜片嵌错压入预先铸出的纹饰凹槽内,最后磨错平整; ⓑ 二是“铸镶”法,用锻制或用铜汁浇铸成纯铜的花纹薄片,并把上述铸好的纯铜纹饰薄片排列在范芯上,再设置浇口和冒口,浇入铜汁,最后错磨抛光即得成品; ⓒ 三是被称为“液态浇灌法”的工艺,即同样先铸出青铜器,再通过类似于补铸的方法将红铜纹饰在凹槽内铸出,最后进行打磨。 对于红铜铸镶工艺,按照纹饰是否同时透于内外壁,可以细分为透镶和半镶两类。 [一R] 透镶,指红铜纹饰与器壁等厚,在器外壁与内壁能同时显现的铸镶方式,这种红铜纹饰在器壁中可视作红铜材质的垫片。 垫片在盘龙城被率先发明,并且在南方工匠体系中广为流行,后传入中原地区。 透镶的红铜纹饰较垫片形状更为规整,熔点也高于垫片,不会受到热铜液的影响,其固定大体上也与垫片如出一辙,较为简单。 [二R] 而半镶红铜纹饰则不同,纹饰不能像垫片一样直接卡在芯与范之间,必须采取某种固定方式。 半镶红铜的固定存在“自带支钉”以及“使用芯撑固定”两种不同的技法。 ⓵ 带支钉的铸镶铜器,其埋藏的墓葬年代多见于春秋中晚期至晚期,属半镶的早期。 ⓶ 工匠解决半镶红铜纹饰的另一种技法是,将青铜垫片通过某种方式固定在红铜纹饰背后,在型腔中夹在红铜块与内芯之间,以此作为红铜纹饰的支撑。 垫片支撑红铜的技法是一种最多见的半镶固定方式,直到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支钉已非常少见,而垫片却大量地见于铸镶铜器上。 从红铜铸镶的工艺演变来看,透镶属于早期的探索,然后过渡到成熟期的半镶,其艺术风格影响了其他一些青铜器;最终红铜铸镶由于技术上的困难和局限,逐渐让位于其他装饰工艺。 [一R] 透镶法可以归纳为探索期,大约从春秋中期到春秋中晚期。 [二R]半镶红铜可以归纳为繁荣期,大约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这个时期半镶的固定方式从支钉逐渐向垫片过渡,纹饰种类逐渐丰富。 [三R] 战国早期开始,红铜铸镶进入了衰落期。可能的原因是这种工艺很难处理细线条纹饰。 河南省博物院

0 阅读:2

评论列表

我头上有犄角

我头上有犄角

2
2025-03-23 18:50

错红铜

坚持走路

坚持走路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