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一直喝茶,但喝茶的方式,六千年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最开始肯定是吃。传说神农以茶解毒,反映了先民对茶的认识。在药用之外,茶叶也用于食饮,或直接烹煮,或添加葱、姜、陈皮、薄荷等香料共煮。到了唐朝就是煎茶了。到了宋朝,就是以点茶为主。
点茶法出现于晚唐五代,流行于宋元时期,用执壶向茶盏浇注沸水的动作即为“点”,其手法直接影响茶汤的颜色和形态。以点茶法品鉴茶之优劣、评赏技之高下的活动称为“斗茶”,将茶汤表面冲点成图画的茶艺称为“茶百戏”。在茶事中将技和艺结合,是宋人生活美学的体现。
点茶的饮茶方式和随之兴起的斗茶习俗,让宋代的茶具“有点与众不同”。 宋朝点茶时,注重汤面乳花,宋人饮茶崇尚“茶色白,宜黑盏”, 用深色茶盏盛放茶羹,更能映衬出洁白乳沫。所以,烧造黑釉瓷的建窑和吉州窑盛极一时。
我们现在喝茶的方式是直接冲泡,茶汤呈绿色,白瓷和玻璃杯都更能衬托茶叶的形态和鲜绿的色泽。对于我们习惯了冲泡茶的,回头再看宋代的点茶所用茶具,满怀着好奇和欣赏。
故宫“茶•世界——茶文化特展”上展出了出自吕氏家族墓地的茶具,里面有千年茶叶遗存。从出土茶具可以看出,除了点茶用的茶具,有沏茶的,也有煮茶的。展现了宋代文人群体多元的饮茶方式;展品中还有一套南宋银质茶具,造型各异的精美茶具和茶匙上刻有的“潜夫”字样,生动反映了宋代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情趣和文人雅士归隐山林、与世无争的美好心愿;展品中还有多件黑釉的茶盏,盛极一时的建窑和吉州窑瓷器集聚一堂。
【北宋 陕西蓝田吕氏家族墓出土】
蓝田吕氏家族墓地出土了数十件主要用途为茶具的渣斗,分为陶、瓷、石、铜等材质。其中一件铜质渣斗内发现了距今近一千年、保存完好的珍贵茶叶,大约有30多根。
长柄圆铲,带盖执壶和黑衣筒形盒。
铜匙,球形器柄和青釉托盏。
青釉刻花团菊纹渣斗。
铜渣斗与茶叶遗存。铜钵内壁附有茶叶,说明宋代的茶形态不仅有团饼茶,也有未经压制的草茶。
铁三足盒,耀州窑青釉刻牡丹纹套盖盒和耀州窑青釉刻花卉纹八曲葵瓣钵。
铁鼎。
石铫和石执壶。
吕氏家族墓地出土茶具种类丰富,其中铁鼎、石铫可能为煎茶用具,石执壶与宋代常见点茶用执壶不同,展现了宋代文人群体多元的饮茶方式。复古与创新兼备的饮茶文化。
【南宋 黄涣墓出土茶具 福建邵武】
黄涣墓中出土的随葬银铜铁竹木漆器等数十件,其中又以茶具为重要发现,造型各异的精美茶具和茶匙上刻有的“潜夫”字样,生动反映了宋代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情趣和文人雅士归隐山林、与世无争的美好心愿。
银盒、银梅瓶和银茶匙
银瓶和漆茶盘。
银渣斗。
【宋代流行的茶盏】
点茶,方法是将研细后的茶末放在茶盏中,先冲入少许沸水点泡,把茶末调匀,然后慢慢地注入沸水,用茶筅(特别的竹丝子帚)去拂,调匀茶而后饮用。
宋代流行的斗茶,是由点茶发展而来的茶艺活动,以浮沫在盏壁存留时间的长短判断胜负。黑釉盏因能凸显浮沫颜色而备受推崇,其中以建窑烧造者最为著名。相近造型的青釉、青白釉盏亦流行。
建窑是我国宋代著名的以烧造黑釉瓷器而闻名于世的瓷窑,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宋代大量烧造黑釉茶盏,兼烧部分青釉、青白釉瓷。元代以后,建窑渐趋衰落。宋代建窑主要烧造为适应当时“斗茶”需要的黑釉茶盏,依据釉面上所形成的氧化铁结晶斑的不同,品种有“兔毫”、“鹧鸪斑”、“曜变”等称谓。
吉州窑,宋代著名瓷窑之一。位于江西吉安永和镇,宋时称吉州,故名“吉州窑”。其创烧于唐而终于元。吉州窑瓷器地方特色浓郁,以黑釉瓷器上特有的装饰风格著称于世,除剪纸贴花外,还有木叶贴花、剔花、玳瑁釉、鹧鸪斑釉等等装饰手法,皆惟妙惟肖。
北宋 黑釉银兔毫纹托盏,宋 黑釉兔毫盏,宋黑釉兔毫盏。
兔毫盏是建窑最具代表的产品之一,因于黑色釉中透露出均匀细密的筋脉,形状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纤细而得名。
宋 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双凤纹盏,宋 黑釉油滴盏。
宋 广元窑黑釉盏,宋 吉州窑黑釉玳瑁斑盏,宋 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纹盏。
宋 赣州窑酱釉鼓钉纹罐,宋 龙泉窑青釉盏,宋 湖田窑青白釉刻花卉纹盏。
宋 青白釉葵口托盏,宋 耀州窑青釉印花卉纹盏。
宋 黄釉柳斗罐。
茶百戏里可以在上面画出各种图案。日本人的茶道只是学了中国的一点皮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