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美国顶级期刊发表了一封读者来信,上面写到,他只要每次去中餐馆吃完饭,

平南 2025-03-26 17:44:15

1968年,美国顶级期刊发表了一封读者来信,上面写到,他只要每次去中餐馆吃完饭,都会感到心悸、全身无力,怀疑与味精有关。

(信息来源:界面新闻2019.10.24味精、种族主义和现代性:曾经席卷北美的“中餐馆综合征”是什么?)

1968年的纽约,夜幕降临,一切显得平静如常,然而,一封寄给报社的读者来信,犹如一颗石子投入湖面,激起层层涟漪,最终演变成席卷欧美国家的“反味精”浪潮。这封信出自一位名叫迈克尔的年轻人之手。

他在信中讲述了自己在唐人街中餐馆用餐后的不适体验,并将矛头直指当时广泛使用的调味品,味精,这封信迅速引发关注,随之而来的是公众的恐慌与质疑,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餐在全球范围内的形象和发展。

这封信像石头扔进平静的湖面,一下就引起了轩然大波,“中国餐馆综合征”这个说法也跟着出现,很快在欧美社会成了热门话题,心跳加速、浑身没劲、手脚发麻……这些毛病都被赖到味精头上,让人们对中餐更害怕、更排斥,再加上暗地里存在的种族歧视,这种恐慌的情绪就更容易被扩大,传得更广。

同样的症状如果出现在西餐厅,恐怕不会引发这么大的关注吧,当时,一种叫三花淡奶的食品添加剂,能快速调出所谓的“骨汤”,却没有受到质疑,这说明一些西方人可能对中餐存在不一样的看法。

一位名叫约翰的医生为了证实味精的“坏处”,做了一堆动物实验,他给小白鼠和恒河猴打了味精,结果这些动物很快就脑死亡了,这个实验结果好像说明“味精有害”,但其实有很多问题。

之前的研究里,味精用量实在太大了,而且是直接打进身体里,跟我们平时吃饭根本不一样,这样的实验结果,可信度肯定要打个问号,但那时候大家都很害怕味精,这些不太靠谱的实验结果反而传得很广,让大家更觉得味精不好,其实是对味精的一种误解。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这种物质天然存在于很多食物中,比如西红柿、土豆、海带等,后来的科学研究表明,味精对身体是无害的,说它会致癌完全没有根据,即使味精加热后产生的焦谷氨酸钠,也没有毒性,而且只有在超过120℃的高温下才会出现。

国外有个实验很有意思,说明了心理作用有多强大,研究人员告诉一些人,薯片里放了味精,结果这些人就算吃的薯片根本没加味精,也觉得身体不舒服。

中国餐馆综合征”很可能就是钠吃太多惹的祸,中餐做菜爱放盐、酱油这些调料,它们本身就含不少钠,再加上味精,更容易吃过量,身体就容易不舒服,所以啊,与其总是说味精不好,不如想想自己是不是吃得太咸了,鸡精的主要成分也是谷氨酸钠,要是味精真那么可怕,鸡精怎么可能全世界都爱用呢,换句话说,造成不适的原因可能真的是钠含量超标,大家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要注意控制钠的摄入量。

许多中餐馆因为“中国餐馆综合征”的说法,承受着巨大压力,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挂出“不含味精”的牌子,这样做虽然能暂时缓解一些顾客的担忧,却让人们对味精的认识更加片面和错误,而当年引发这场风波的年轻人迈克尔,再次光顾中餐馆时,也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过去行为是否妥当。

他尝到没放味精的中餐,味道依然很棒,这才明白厨师们真有两把刷子,也觉得自己之前轻易怀疑他们的手艺,实在不应该。

尽管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明确声明,所谓的“中国餐馆综合征”根本没有科学依据,但人们对它的偏见依然很难消除,过去那些关于味精有害的谣言,害得很多味精厂倒闭,很多人没了工作。

好莱坞韩裔厨师张锡镐看得非常清楚,他指出“中国餐馆综合征”实际上是一种种族歧视的表现,这种偏见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不仅让相关的产业遭受打击,更深深伤害了华裔族群的感情,要真正消除这种歧视,需要更多的人了解真相,共同努力纠正错误的认知,尊重不同文化的饮食习惯。

0 阅读:57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02

用户10xxx02

2
2025-03-27 02:27

外国人尤其是白种人,由于进化不够,有很多的过敏体质

平南

平南

人笑比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