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男演员家暴登上热搜,#家暴绝非家庭私事而是社会公害#】3月26日,#女演员吴婉君控诉赵骏亚家暴##男演员赵骏亚承认家暴#两大话题双双登上热搜,网民们纷纷留言谴责,群情激愤背后折射出对家庭暴力零容忍已是社会普遍共识与大众鲜明态度,家暴也绝非关起门来解决的私事,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抵制的公害。
男演员家暴登上热搜,法律框架内没有明星与素人之分
据媒体报道,3月25日,演员吴婉君通过律师声明揭露男友赵骏亚的家暴行为,称在两人交往期间,遭到对方言语暴力以及情绪勒索,最终引发肢体冲突,并表示:“暴力不该被容忍,即便是那些被忽略的、非肢体的暴力也值得被正视。”
随后,赵骏亚在道歉长文中承认动手打人,并忏悔,自称情绪病态高涨,怪罪他人却从不自省,还称“我需要被制裁,对不起,我真的很抱歉。”
“拳头落下的瞬间,就该准备好接法律铁拳!”有网民如此评道。确实,一时冲动、情绪失控等都不应是家暴的遮羞布,尤其是作为一言一行都具有示范效应的公众人物,更应该以身作则,谨言慎行。
近年来,多位明星演员先后被曝存在家暴行为,在人设坍塌的同时,也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公众人物的公众形象与个人私德之间关系的讨论、反思。但在暴力面前,无关职业,在法律框架内,也没有明星与素人之分,都该一视同仁,露头就打。与此同时,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也迫在眉睫。
仍有人对家暴存在认知差异,普法教育任重道远
在此次事件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有多位网民发问:“没有结婚,也算家暴吗?”对此,法律层面早有定论。2016年实施的反家庭暴力法明确规定,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也参照本法规定执行。有同居关系的情侣之间发生的暴力被纳入家庭暴力范围,受法律约束。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和经济控制同属家庭暴力。
从现实来看,早在2001年,随着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热播,就引发了社会对于家庭暴力的广泛关注和深刻讨论,更是成为一代人关于何为家暴的启蒙认知。而在此次事件中,网民的发问也侧面反映了至今仍有部分人对家暴存在认知差异,普法教育任重道远。
家暴不应与家事混为一谈,说“不”既是底线也应是原则
家暴,顾名思义,与家人、家庭有关,在不少人的固有思维中,家人是亲密关系,家是私密空间,因此家暴常常与家事混为一谈。一方面受“清官难断家务事”“家丑不可外扬” 的传统观念束缚,另一方面顾及孩子、名声等因素,让一些受害者在面对家暴时,不敢发声,往往选择沉默与隐忍。
吴婉君律师声明中高呼“暴力不该被容忍,即便是那些被忽略的、非肢体的暴力也值得被正视”,振聋发聩,勇气可嘉。家是生活的港湾,家暴带给人的不仅仅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磨灭正常生活的勇气与丧失对未来的期盼,哀莫大于心死,这是身心双重煎熬。因此,面对家暴零容忍,勇敢站出来,大声说“不”,既是底线也应是原则。
反家暴,要法律层面的约束也要道德层面的自律
底线需要底气支撑,原则需要规则支持。家暴已成为影响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的公害,反对家暴则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但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家暴与一般暴力有明显区别,多发生在亲人、爱人、熟人间,往往交织着爱情、亲情等,在抵制、打击过程中,既要有重拳出击的力度,也要对症施药的精度。
在法律层面,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细化法律条文,立足新形势,进一步明确家暴的界限,并畅通维权渠道,真正做到有呼必应、有法可依。“道德是最高的法律”。在反家暴过程中,同样要重视道德的作用。在传统文化中,大男子主义并不是主流,尤其是在婚姻关系中,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之类的典故也广为传颂。进入新时代,同样可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因子,加强道德建设,更新观念,通过法律层面的约束与道德层面的自律双管齐下,让家暴无立足之地、无可趁之机,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与社会氛围。 大皖新闻记者 韩喻 实习生 章雅婷
不追小鲜肉专怼老戏骨
要不家暴还真不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