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冬,农垦部副部长萧克上将的住处寒意逼人,他跑步取暖无果后,只得另想他法。听闻邻居上山砍柴,萧副部长提着箩筐、斧头,紧随其后。半天时间,萧副部长砍来一筐木柴,火炉这才呼哧呼哧烧了起来。
萧克,1907年7月14日出生于湖南省嘉禾县小街田村,原名萧武毅,家境贫寒。他的祖上几代都是读书人,家中藏书甚多,三伯父尤以学问出众。萧克自小受到三伯父爱国思想的熏陶,深刻体会到家国忧患。学生时期,他组织“共学社”,积极参与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学生运动,显示出非凡的领导才华和家国情怀。
1926年,萧克辞别家乡,考入广州中央军事委员会宪兵教练所第二期,从此踏上军事之路。次年,他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十一军二十四师,担任七十一团三连政治指导员。在北伐战争中,萧克首次经历实战,于河南汝南面对炮火洗礼。他毫不畏惧,协助连长指挥作战,多次击退敌军,展现了冷静的指挥能力与扎实的军事知识。
南昌起义后,萧克参与了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并积极投身于保卫中央苏区的战斗中。红军时期,萧克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快速崭露头角。25岁时,他已成为军长;27岁时,他率领红六军团先遣西征,拉开了中央红军长征的序幕。1936年,年仅29岁的萧克被任命为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成为红军时期最年轻的方面军领导人。
萧克始终秉持坚定的革命信念,充分发挥他的战略才能和组织能力。在红军时期,他领导的部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多次出奇制胜。他对敌情的准确判断和对战场节奏的掌控,使他成为备受推崇的红军高级指挥员之一。
一九六九年的冬天,江西云山垦殖总场笼罩在一片寒意中。这里虽处南方,但冬日的寒气依然渗人。清晨,农场三连附近的山坡上,一位身材魁梧的老者正沿着山路向上攀登。他肩上扛着一把砍柴用的斧头,手里提着一个竹编的箩筐,走得很稳健。这位老者就是时任农垦部副部长的萧克上将。
虽然年过花甲,但他的脚步依然矫健有力。经过半天的劳作,萧克砍来了满满一筐木柴,这些木柴足够让他的火炉温暖几个寒夜了。这样的场景,在当时的云山垦殖总场并不罕见。一九六九年,按照上级指示,包括萧克在内的一批老同志被疏散到江西云山垦殖总场。他们被分配到距离镇子较近的三连。由于当时农场住房紧张,萧克等人就住进了一座已经废弃的老医院。
这座老医院年久失修,处处显露着岁月的沧桑。几间简陋的房间被收拾出来,成了这些老同志的临时住所。医院里住着十几位老同志,大家都是从机关大院来到这里的。原本养尊处优的生活突然改变,但没有人叫苦叫累。白天,这些老同志有的帮农场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计,有的在自己的一小块菜地里种菜。
为了不给农场增添负担,萧克主动承担起了自己的衣食住行。每天清晨,他都要生火做饭。邻居们常常能看到他在自己那个简陋的灶台前忙碌的身影。粮食吃完了,他就和其他同志一起步行到镇上采购,自己背回来。只有在身体不适的时候,他才会去食堂打饭。
萧克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显露的军事才干,在随后的革命斗争中更加耀眼。红四军进入赣南闽西后,他担任红四军第三纵队司令员,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闽西萧司令”。1930年红军攻占吉安后,部队扩编,他升任红四军第十二师师长,后改任独立五师师长。1932年,萧克被任命为湘赣苏区的红八军军长,成为独立战区主力红军的最高军事指挥员。次年,红八军改编为红六军团第十七师,萧克继续担任师长,领导全师4000余人。
1935年,红二、六军团屡战屡胜,频繁出现在国民党报纸的报道中。蒋介石在湘江战役后对“剿匪”充满乐观,但却因红二、六军团的攻城夺地接连挫败,不得不从围剿中央红军的部队中抽调100多个团应对,使得中央红军得以召开遵义会议并成功北上。在湘鄂川黔交界一带,红二、六军团从最初的8000人发展到21000人,成为革命群众唯一的希望。
萧克的军事指挥能力与教育背景息息相关。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酷爱读书,却因家境贫困而中断学业。怀抱救国理想,他考入黄埔军校,接受正规军事训练。毕业后,他参加北伐战争,以勇猛和智慧脱颖而出。蒋介石叛变后,萧克毅然选择跟随叶挺部队投身反国民党的革命斗争。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身先士卒带领部队多次获胜。他还注重培养士兵,将普通战士锻造成训练有素的军队,为红军发展提供了坚实力量。
作为一个饱尝求学艰辛的读书人,萧克始终关注教育事业。他在91岁高龄时返回家乡嘉禾县,目睹村中孩子上学难的现状,积极联系香港实业家捐资建成小街田希望小学,还向县图书馆捐赠了万余册图书,为孩子们增添精神食粮。县图书馆专门设立了“萧克捐书专藏室”,以示敬意。
1981年,离乡54年的萧克首次返乡。他选择步行进村,沿途辨认每一户人家,用乡音热情问候村民。他关心村里的水井,提出改造意见;1988年再次回乡时,他召集村民鼓励勤劳致富。他以实际行动回馈家乡,用一颗赤子之心践行了对乡梓的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