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国军营长被日军包围,师长大惊,连忙组织人员营救,谁知营长却说:“日军太多,我突围不了,只能以死报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长沙会战成为中日双方争夺的焦点,战火无情地吞噬着中华大地,中国军队为保卫国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一位名叫史恩华的国军营长,用他的生命书写了一段悲壮的历史,当时,他新婚不久,家中还有未及相守的妻子,然而国难当头,他毅然告别温馨的小家,奔赴前线。 史恩华奉命率领全营五百余名将士,驻守湖南岳阳附近的笔架山,这座山地势险要,是阻击日军南下的天然屏障,也是保卫长沙的重要防线,接到命令后,他迅速组织部队构筑防御工事,准备迎敌。 日军来势汹汹,装备精良,拥有飞机、大炮和装甲部队,而史恩华的部队却只有简陋的武器和有限的弹药,尽管如此,他依然沉着指挥,将士们依托地形奋力抵抗。 战斗打响后,日军的炮火如同狂风暴雨,阵地上的树木被炸得粉碎,工事在轰炸中摇摇欲坠,史恩华身先士卒,冲在最前线,肩部中弹后仍不下火线,鲜血染红了他的军装。 他咬紧牙关,对劝他撤退的战友说:“战士们还在拼杀,我不能离开!”简单包扎后,他又投入战斗,用行动鼓舞着全营士气。 经过两天两夜的激战,史恩华的部队伤亡惨重,弹药逐渐耗尽,到了第三天,日军调集重兵,将笔架山团团围住,切断了所有退路,山上的粮食早已吃光,士兵们疲惫不堪,形势岌岌可危。 远在后方的师长覃异之得知前线危急,焦急万分,笔架山不仅是战术要地,更是全军撤退的关键屏障,若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他立即组织援兵,试图接应史恩华突围,同时通过电报下达命令:“任务已完成,速速撤退!”接到电报时,史恩华站在满目疮痍的阵地上,环顾四周,残存的战士不到五十人,个个带伤。 他拿起电话,声音低沉却坚定地回复:“师长,日军太多,我突围不了,只能以死报国!”电话那头的覃异之闻言大惊,急忙劝道:“恩华,坚持住,援兵马上就到!” 然而史恩华深知,敌军火力密集,包围圈密不透风,突围已是奢望,他挂断电话,眼中闪过一丝决然,面对绝境,史恩华没有选择苟且偷生。 他召集残部,沉声说道:“兄弟们,我们身后是同胞的性命,退路已无,唯有拼死一战!”将士们深受感染,齐声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士气反而更加高昂。 史恩华手握步枪,带头冲向敌阵,战士们紧随其后,与日军展开最后的搏杀,子弹打光了,他们就用刺刀拼杀;刺刀断了,他们就用双手与敌人肉搏。 战斗异常惨烈,鲜血染红了笔架山的每一寸土地,最终,史恩华和他的部队全部壮烈牺牲,无一人投降,他们用生命拖延了日军的进攻步伐,为主力部队的安全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战火熄灭后,当地村民冒着危险上山,含泪收敛烈士遗体,他们被史恩华和战士们的英勇所震撼,自发为这些英雄安葬,并在史恩华的墓前立下一块石碑,上书“中华魂史营长之墓”。 覃异之闻讯赶来,悲痛欲绝,他亲自为史恩华撰写碑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这位年轻军官的敬仰与哀悼,碑文写道:“长沙之地,兵家必争,史恩华奋战笔架山,与全营壮烈殉国,烈士功绩永存。” 尽管史恩华未能等到援兵,尽管他未能活着回到新婚妻子的身边,但他的牺牲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抗战前行的道路。 史恩华的故事很快传遍全国,成为激励无数人投身抗战的精神力量,他并非孤例,他的兄长史恩荣早在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中英勇牺牲,史氏兄弟以同样的忠义,先后为国捐躯。 他们的选择,折射出那个年代中国军人的担当与信念,面对强敌,他们没有退缩;面对死亡,他们视死如归。 史恩华在生命最后时刻对师长说的那句“日军太多,我突围不了,只能以死报国”,不仅是他个人命运的总结,也是无数抗战英雄心声的共鸣。 岁月流转,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史恩华的名字和他的事迹并未被时间湮没,他短暂的一生,如同一首悲壮的赞歌,唱响了民族危亡之际的忠诚与无畏。 每当后人提及这段历史,总会想起那个新婚即别、血战笔架山的年轻营长,想起他用生命捍卫的国土与尊严。 他的精神,穿越时空,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国家的繁荣与和平而奋斗不息,在那片洒满烈士鲜血的土地上,史恩华和他的战友们化作不朽的丰碑,永远屹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岳阳网——《三位抗日英烈的感人故事》
1939年,国军营长被日军包围,师长大惊,连忙组织人员营救,谁知营长却说:“日军
如梦菲记
2025-03-27 15:32:03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