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决定终止开源 Android(3)
摘自爱范儿
Android 闭源,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主要结论:主流手机品牌和它们的用户不需要担心。
首先让我们重温一下Google 和 Android OEM 之间的协议关系:
1.
AOSP,任何厂商都可以使用 AOSP 进行开发,不需要获得Google 的同意;
2.
Android 兼容性承诺协议 ACC、移动应用分发协议 MADA、企业设备补充协议 EDLA 等,不一而足。通过协议,Google 和 OEM 之间建立商业约束。签订了 ACC 协议的 OEM 通过 AOSP 开发的操作系统,才能够称之为 Android 操作系统,获得 Android 商标使用权等权益。
3.
Google 移动服务 GMS,包括Google 服务核心、账号体系等后台功能,以及前台的 Google Play 商城、YouTube、Gmail、Calendar 等应用。公司签署了上述协议,并且手机型号通过了Google 兼容性测试,才可以预装 GMS。
ACC、MADA/EDLA 等协议的组合,确保了Google 对 Android 操作系统有着大体上的绝对控制。
包括小米、vivo、OPPO、三星等在内的当今绝大多数 Android 手机品牌,和Google 都签订了协议。没有意外的话,Google 应该已经联系它们进行安抚,并且确保未来的合作照常进行了。

在过去有相当一部分设备和芯片厂商,它们利用 AOSP 开发产品,却不从 Google 获得 Android 设备认证,设备不需要预装 GMS 全家桶,也能够避开 Google 的认证要求。
非认证 Android 设备五花八门,数以十亿甚至百亿计。通过这次闭源 AOSP,Google 有可能引诱非认证设备厂商向自己低头,签订前面提到的各种协议。
一种极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基于 AOSP 开发的智慧座舱系统,可能代码也不会再无偿提供给全世界的厂商了。除非车企和 Google 签订协议,它们将无法得到最新的代码。当然,车企也可以继续使用已经开源的旧系统开发。
这不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只是一种可能性。Google 这次闭源 Android,不排除有一个小的动机就是试图夺回非认证设备市场,或者至少能够从中分一杯羹。这个大市场,虽然是设备厂商自己打下的,但如果没有 AOSP 确实也不会是今天的样子。
顺着这个角度,非认证 Android 设备消费者可能就会受到影响了,当然同样不会很明显。影响主要来自财务方面:OEM 想继续预装 Android 操作系统,就必须要服从 Google 对设备的管理和要求。这个成本当然会被转嫁给消费者,导致支付更高的价格。除此之外,消费者也只能使用 Google Play 等渠道下载应用,第三方应用市场(例如 F-Droid)等的生存空间也变得更少,Google 也可以向所有的应用内支付收一笔费用。
部分厂商可能不愿意屈从 Google,产品退出市场,消费者的选择权就缩减了;但与此同时,任何 Google 在闭源之前已经发布的 AOSP 代码,理论上仍然可以使用。厂商可以随意 fork 代码,自己开发、更新、维护。估计智能冰箱的消费者不会在意冰箱是否预装最新 Android 操作系统。
不过,这恐怕就又回到了「Android 碎片化」的老生常谈:如果非授权设备厂商继续一意孤行,用老的、不再有官方维护的代码去开发产品,届时碎片化恐怕就不是版本号那么简单了——而是可能出现类似于今天的中国,推送、版本、功能、外观、名称、体验等全方位碎片化,并且向全球范围扩大的一副诡异图景。
开发者权益侵害
AOSP 的闭源,对于 Android 应用第三方 ROM 开发者来说,影响更为明显。
曾经 Android 第三方 ROM 百家争鸣的景象,也将被历史掩埋。ROM 开发者的最好结果,是用 AOSP 最后更新的版本去修改,然后维护当前版本,到它慢慢过时,直至最后放弃这项事业。
至于应用开发者,他们过去使用 Android Studio、VS Code 等开发环境,可以从 Google 获取需要的 SDK,在后 AOSP 时代内应该暂时不会有太大的直接影响。
不过在此之前,由于 Android 已经存在相当程度的碎片化情况,开发者为了适配各版本系统、各品牌机型,需要获得不同厂商的系统代码,以及设备作为测试机。这对于中小型,特别是独立开发者来说都是不小的成本。目前尚不清楚这种情况在今后会不会愈演愈烈。
如果中小开发者生存环境被遭到进一步挤压,传导效应就是强者恒强,创新被遏制,进而发生更多的垄断。因此,Google 在做了它该做的事情之后,应该要给出后续方案,确保中小开发者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