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倩女幽魂》,一场社畜的狂欢和中国社会现状的寓言 1987年的《倩女幽观》表

从雪娱乐 2025-03-27 22:41:09

重看《倩女幽魂》,一场社畜的狂欢和中国社会现状的寓言 1987年的《倩女幽观》表面上是个书生与女鬼的狗血故事,实则藏着徐克对中国社会最辛辣的嘲讽。这部37年前的古装鬼片,寓言预言了当代的职场乱象和中国社会现状。 宁采臣背着账本第一次走进兰若寺时,像极了刚毕业的大学生误入中关村996加班现场。 大学生满脑子都想着自己的KPI(收账),却撞见了一场颠覆三观的职场PUA(被女鬼勾魂)。 徐克用毛笔蘸着黑色幽默,在1987年就已经写下了当今社会的生存法则:在兰若寺的考核体系中,业绩不达标的女鬼,会被树妖姥姥当场“优化”。 小倩的悲剧在于,她既是权力链条的受害者,又是执行者——用美色收割阳气,本质上和当代打工人用PPT收割甲方并无二致。 那些缠绕书生的发丝,像极了现代社会的数据监控;夜间索命的“考勤制度”子时前必须交人,堪比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榨取。 兰若寺成了大型职业修罗场,爱情在这里既不唯美也不崇高,而是弱者的抱团取暖。当代社畜们,何尝不是被公司KPI吸干了精气的形式走肉? 乱世中的情爱如同暴雨中的烛火,微弱却倔强——毕竟连鬼都要冲KPI的时代,能活着相爱就已经是一个人间奇迹。 账本空空剑在腰,青丝如网月如刀。宁采臣与小倩的逃亡路线,暗合古代流民突破户籍制度的尝试——没有路引的书生和没有户口的女鬼,注定是系统里的“乱码”。 宁采臣的“痴傻”实为一种结构性智慧:他不懂道术符咒,却用一句“你鞋带松了”破解了聂小倩的杀招。这种“以拙破巧”的生存哲学,像极了后现代青年用躺平对抗内卷——当规则荒诞到极致,真诚反而成了拿下甲方的必杀技。 当宁采臣们不再相信“金榜题名”,当聂小倩们拒绝“嫁入豪门”,这场古典悲剧便显露出它的现代性内核:反抗规训的肉身,永远比服从规则的灵魂更接近自由。

0 阅读:0
从雪娱乐

从雪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