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火与文字:一个西钢孩子的自白 我的思乡路很短,只有四十分钟的车程。

紫霞仙子落凡尘 2025-03-28 08:09:48

炉火与文字:一个西钢孩子的自白 我的思乡路很短,只有四十分钟的车程。每次车轮碾过那条熟悉的路,窗外的白桦林向后飞掠,我便知道,故乡从未真正远离过我。西林——这个伊春下属的小镇,像一枚温热的钢印,深深烙在我的生命里。钢铁大院里的童年,炼钢炉前的青春,还有那些被炉火映红的脸庞,构成了我全部的记忆底色。 九四年,我踏进了西钢的大门。父母是厂里最普通的工人,他们希望我找个安稳的岗位,甚至暗中盘算着托人让我学门技术。可十八岁的血液里流淌着不服输的倔强,我执意选择了炉前工——这个钢厂里最苦最累却也最荣耀的岗位。那时的钢厂还保留着八十年代的气息,汗水与钢铁碰撞出清脆的回响,每个人的付出都看得见摸得着。我穿着被火星烫出无数孔洞的工装,在灼热的炉前挥汗如雨,却觉得那飞溅的钢花比任何勋章都耀眼。 休息时,我总爱掏出皱皱巴巴的笔记本,记录下车间里的点点滴滴。那些文字像钢水一样滚烫,带着炉前特有的气味。没想到这些稚嫩的文字被班长发现,渐渐地在厂报上变成了铅字。工友们笑称我是"钢诗人",而我则在这钢铁与文字的奇妙反应中,找到了比钢水更炽热的快乐。 命运有时像一炉难以预料的钢水。一次工伤让我暂时离开了心爱的炉前,却意外撞开了宣传部的大门。当记者证挂上脖颈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是捧着一块刚刚成型的钢坯——既熟悉又陌生。我成了全厂最勤快的"新闻工",每天雷打不动地参加生产例会,在枯燥的数据中挖掘闪光的故事。那些清晨的会议室里,弥漫着比钢水更复杂的味道:咖啡、烟草、还有领导者们彻夜未眠的疲惫。 苗总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像一块淬火中的特种钢。这位山东老汉有着钢铁般的性格,最爱的却是最朴素的烀地瓜。跟着他出差的日子里,我学会了用记者的眼睛观察,用工人的心思考。车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宾馆台灯下修改的稿纸,还有老爷子感冒时在车上挂点滴的侧影,都成了我最珍贵的职场教科书。他教会我的不仅是新闻的写法,更是一个钢铁人应有的骨气与温度。 如今的西钢变了模样。当年在厂区追逐打闹的孩子们,如今散落在北上广的写字楼里。车间里忙碌的,换成了来自各个林业局的新面孔。偶尔回到厂区,还能闻到熟悉的钢铁气息,只是那味道里少了些什么。站在曾经的炼钢车间外,我突然明白,我们这代西钢孩子身上都带着特殊的印记——既不是纯正的工人后代,也算不上真正的知识分子。我们是被钢铁与文字共同锻造的一代,骨子里刻着车间的号子,笔尖却流淌着远方的梦想。 苗总已经退休多年,听说他还是爱吃烀地瓜。而我,依然会在某个加班的深夜,突然想起炉前那束照亮脸庞的钢花。四十年的光阴,西钢成为我永远无法抹去它,作为精神熔炉的印记。那些被钢水淬炼过的日子,最终都化作了支撑我行走世间的筋骨。 在这个人人谈论"逃离"的时代,我很庆幸自己拥有这样一条短暂的思乡路。四十分钟,刚好够回味一段青春,刚好够丈量一个工人子弟与故乡之间,那份永远无法割舍的钢性连结。#那年那月那旅程#

0 阅读:0
紫霞仙子落凡尘

紫霞仙子落凡尘

紫霞仙子落凡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