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这次玩的是 "精准打击":选在造船业旺季发难,借口所谓 "安全审查" 加收费用。数据显示,中国商船队占全球运力的 15%,美国港口的小动作直接影响航运成本。 但中国早有准备,2021 年就立法明确:对任何国家的单边制裁,都可以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反外国制裁法》第 3 条像把双刃剑:不仅能冻结涉事企业在华资产,还能禁止相关个人入境。比如这次若认定美方行为 "无理",可以立即冻结涉事港口的人民币账户,禁止其高管进入中国市场。 更绝的是第 12 条,允许中国企业在境外起诉索赔,把战场搬到对方家门口。 过去遇到类似情况,中国常用 "严正交涉"。但这次直接祭出法律武器,背后是战略思维的升级。 2023 年欧盟对华光伏反倾销案,中国就用《反补贴条例》回敬,最终促成和解。这次更狠,直接建立 "不可靠实体清单",让搞小动作的企业付出代价。 很多人担心影响对外开放,但法律设计很巧妙:第 16 条明确 "反制不影响正常经贸合作"。 就像玩扑克牌,中国留了后手 —— 一边冻结资产,一边对遵守规则的外企继续开放市场。最近特斯拉上海工厂扩产,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场博弈的关键在于规则主导权。美国想用国内法长臂管辖,中国就用国际法对等反制。 就像武侠小说里的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这次出招让其他国家意识到:跟着美国制裁中国,可能要付出双倍代价。最近沙特等国申请加入上合组织,就是信号。 中国这次 "掀桌子" 不是冲动,而是经过五年法律准备的精准打击。《反外国制裁法》实施以来,已建立完整的反制流程,从立案到执行最快 72 小时完成。 美国若继续玩火,可能面临 "港口费没收 + 资产冻结 + 国际诉讼" 的三重打击。你觉得这场规则博弈谁会先眨眼?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印度空军的假想敌单位飞行员
【2点赞】
荣富
对等反击才是王道,在国外打官司能赢吗?恐怕是赔了天价的诉讼费,才要输掉官司!
linwenquan
“国际诉讼”就免了吧,能约束谁,还是来多点实打实的反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