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同行分享一点专业向的东西DSM一直是心理障碍诊断的权威手册,但相对...

花红情感 2025-03-28 15:25:17
给同行分享一点专业向的东西 DSM一直是心理障碍诊断的权威手册,但相对来说,也容易让人们对各种心理问题以及外在行为模式造成一种刻板性的理解。就像Horowitz所说的:“DSM的有限性在于,同样的行为依据潜在的人格组织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功能与意义。” 比如很多人都说自己是社恐,但实际上真正的社恐很少,有的人是社交回避,有的人是社交胆怯,还有的人是分裂样人格。就好比大多数人都会有偶尔的抑郁心境,但只有少部分能纳入到抑郁症的范畴。 心理学家Kernberg将人格差异区分为组织水平,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从分类法变成了分层法,这样就避免了我们对于耳熟能详的很多人格诊断的刻板性理解。 简单来说,哪怕是同一种行为模式,也不足以我们断定某个人是什么人格障碍,除非我们知晓对方相关联的心理体验。正如Kernberg所说:“一个人要理解人格及其病理学,只有通过检验和可观察行为相联系的主体体验与潜在的心理结构。”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只看某种行为,而是要看那种行为关联着的心理体验是什么,以社交回避来讲,外人看起来相似的回避行为,其背后的内涵可能完全不同: 神经症水平:好烦,不想和人交流,今天想自己呆一会 高边缘组织水平:我想离这个世界远一些;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懂我 低边缘组织水平:这个世界充满恶意,所有人都在针对我,ta们随时可能会伤害我,甚至摧毁我 精神病性水平:某某人正在以某种特殊手段监视着我,并预谋伤害我 另外,我们也需要留意一种情况,那就是人在应激状态下,可能会短暂的下坠到一个更低的心理组织水平。比如一个人神经症水平的人,在遭受到巨大的心理冲击后,有可能下降至低边缘组织水平,甚至是精神病性水平,但这种退行是暂时性的,它会在一个短暂周期后自然回调。 回避行为只是一个例子,实际上人类的所有行为都可以以这种形式划分,这个水平越是向下(哪怕是临时性的),就越是代表着那个行为的迫切性和唯一性。

0 阅读:0
花红情感

花红情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