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饱学老夫子给毛主席出题:“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毛主席如何

何以为知吖 2025-03-28 15:45:02

1917年饱学老夫子给毛主席出题:“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毛主席如何应对?

1917年,毛泽东同志还是一名湖南第一师范的学生,他怀揣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救亡图存的理想,四处游学,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在他的游学过程中,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一位饱学之士给他出的一副对联,上联是“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

这是一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后宫词》,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惜别之情。那么,毛主席如何应对这个难题呢?他是如何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对出一副精妙的下联,展现出他的爱国情怀和革命志向呢?    1917年秋天,毛泽东同志和他的老同学萧子升一起到安化县游学,他们想要见到当地的劝学所所长夏默庵先生,夏先生是一位饱学之士,对毛泽东同志的才学很感兴趣,想要考验一下他的水平。 于是,他在桌子上放了一张纸,上面写着一副对联的上联,就是“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

他让毛泽东同志对出下联,如果对得好,他就会热情接待他们,如果对不好,他就会拒绝见面。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这副对联的上联很难对,它的字数不是常规的七言或五言,而是八言,而且它的韵脚是“也”,这是一个很少用的韵母,很难找到合适的押韵的字。

而且,这副对联的上联的意境很优美,很难找到一个能够和它相匹配的下联。毛泽东同志面对这个难题,没有慌张,也没有退缩,他略加思索,就对出了一副精彩的下联。   毛泽东同志对出的下联是“清水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为公乎,为私乎?”这是一副非常巧妙的下联,它不仅字数、韵脚和上联相符,而且意境、对仗和上联相映,更重要的是,它隐含了深刻的典故和寓意,反映了毛泽东同志的爱国情操和革命志向。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首先,这副下联的意境很生动,它描绘了春天的另一种景象,那就是池塘里的青草和蛙声,这和上联的杨柳和鸟声相呼应,形成了一个对比,既有春天的生机和活力,又有春天的凋零和消逝,体现了对春天的不同的感受。

其次,这副下联的对仗很工整,它的每一个字都和上联的对应的字相对,而且都有一定的意义。

最后,这副下联的典故和寓意很深刻,它借用了晋惠帝的故事,来表达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和情感。

晋惠帝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他曾经在华林园听到虾蟆的叫声,就问左右:“此鸣者为官乎? 私乎?”侍臣贾胤回答说:“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惠帝就说:“若官虾蟆,可给廪。”这个故事见于《晋书·惠帝纪》,反映了惠帝的愚昧和腐败,以及他的统治的危机。

毛泽东同志用“蛙”代替“虾蟆”,用“为公乎,为私乎?”代替“为官乎? 私乎?”来暗示这个故事,既有讽刺和批判的意味,又有探索和追问的意味,他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了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不满和不平,以及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拯救和复兴的渴望和追求。   毛泽东同志对出的这副下联,让夏默庵先生大为惊艳,他觉得毛泽东同志的才华非凡,他立即道歉,热情地接待了他们,留下他们住宿,彻夜长谈,视他们为挚友。他还送给毛泽东同志8块大洋作为路费,以表达他对他的惜才之情。这次游学,不仅让毛泽东同志结交了一位知音,也让他了解了当地的社会情况,为他以后的革命活动打下了基础。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同志在年轻时就展现出了他的博学、才华和志向,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应对了一个难题,对出了一副精彩的对联,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和革命志向。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