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金庸回到阔别十年的老家海宁袁花镇,见到了父亲新娶的妻子,也就是他的继

甜蜜游记 2025-03-28 17:11:19

1946年,金庸回到阔别十年的老家海宁袁花镇,见到了父亲新娶的妻子,也就是他的继母。可是,金庸看到她十分尴尬,而继母看了他好一会儿,突然伸出双臂紧紧抱住他,失声痛哭。 1936年冬天,海宁袁花镇,十二岁的查良镛,也就是后来的金庸,即将离开这个生他养他的家乡。那时的查家还保持着"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显赫声名,父亲查枢卿是上海震旦大学的高材生,在海宁经营着一家颇有名气的钱庄。 临行前的那个夜晚,查枢卿将儿子叫到书房,将一本装订整齐的剪报递给他。那是父子俩平日最爱看的《荒江女侠》连载,每一篇都被查枢卿仔细裁下,按照顺序贴在本子上。父亲的这份心意,让年幼的查良镛深受感动。自幼丧母的他,在父亲的培养下养成了浓厚的阅读兴趣,特别是对侠义小说的热爱。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查良镛先是在嘉兴中学就读,因为替同学打抱不平写了批评训导主任的壁报,被迫转学到衢州中学。战火纷飞中,他与家人的联系逐渐中断。年轻的查良镛在战乱中辗转求学,1944年考入重庆一所政治类院校,但因为看不惯校规,写文章抨击学校,仅读了一年就被劝退。 这段颠沛流离的求学经历,让查良镛逐渐磨练出坚韧的性格。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回到浙江,在杭州找到了一份记者工作。《东南日报》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这里他开始崭露文采,开设专栏《咪咪博士答客问》,文字犀利幽默,广受读者欢迎。 1946年春天,经过漫长的等待,查良镛终于收到了一封家书。信中提到父亲在这些年里续了弦,他还得知继母一直在照看着海宁的老宅。十年未归的游子,怀着复杂的心情踏上了归途。 当他推开熟悉的老宅大门时,眼前的一切既熟悉又陌生。庭院里的石板路依旧,但墙角的苔藓爬得更密了。他见到了父亲新娶的妻子,也就是他的继母。面对这位从未谋面的长辈,查良镛显得有些尴尬。继母看着他许久,突然伸出双臂紧紧抱住他,失声痛哭。这突如其来的热泪,仿佛要将这十年的思念和担忧一并倾泻。 这一刻,查良镛意识到,这个家虽然经历了战乱,失去了太多,但依然保留着最珍贵的温情。这次重逢,成为他日后笔下诸多感人情节的源泉之一。 时隔十年,海宁袁花镇已经沧海桑田。曾经繁华的街市变得冷清,战争的创伤还未完全愈合。查家老宅虽然保存完好,但岁月的痕迹爬满了斑驳的墙壁,曾经气派的门楣也褪去了往日的光彩。 让查良镛没有想到的是,继母竟是父亲钱庄里的一名会计。战乱期间,正是她在艰难时局中默默守护着查家的产业。比起一般的钱庄掌柜,她显得特别细心,将每一笔账目都记录得清清楚楚。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她不仅保护了查家的财产,更重要的是照顾了年迈的查文清老先生。 继母将查良镛带到书房,从一个尘封已久的木箱中取出一叠泛黄的纸张。那是查良镛少年时期的习作,有的是他临摹的古文,有的是他写的小故事。继母说,这些年来她一直把这些稿子当作珍宝般保管着,因为她相信这个离家求学的孩子终有一天会回来。 在交谈中,继母讲述了这十年来守护家业的艰辛。抗战期间,海宁多次遭到空袭,她带着家里的老人在防空洞里躲藏,同时还要想办法保护查家的典籍和财物。最困难的时候,她靠着变卖自己的首饰,维持着家里的开支。这些年,她不曾有一句怨言。 查良镛从继母手中接过一个装帧精美的本子,是父亲当年为他收藏的《荒江女侠》剪报。继母说,战乱时期她特意将这些珍贵的剪报藏在地窖里,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完整地交还给他。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份报纸都是稀罕物,而这些保存完好的剪报,见证了一个家庭守望相助的深情。 继母的付出感动了查良镛,她的坚韧与智慧也给了他莫大的鼓舞。在随后的日子里,继母常常与他探讨文学创作,鼓励他继续写作。她说,查家的书香传统不应该在战乱中断绝,期望他能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这次回乡重逢,不仅让查良镛与家人重新联结,也为他日后的创作之路埋下了重要的种子。继母的故事,连同那些保存下来的习作和剪报,都成为了激发他创作灵感的源泉。在他后来创作的武侠小说中,处处可见这份家国情怀与人间真情的痕迹。

0 阅读:1
甜蜜游记

甜蜜游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