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大清官员陪同毛主席游玩天坛,突然毛主席问大清官员:“见过几次慈禧太后、她摆不摆架子,好不好?"大清官员的回答绝了。
(信息来源:文汇客户端2021.3.18开国大典前主席邀请民主人士同游天坛,为何主动要求跟陈明仁合影并让他洗印50打照片?)
1949年的秋天,北京的天坛一片肃静,古老的柏树在秋风中伫立,新中国的开创者毛泽东与经历了清朝末年和民国动荡的文化大师张元济在此相遇,张元济是清朝末年一位很厉害的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考中了翰林,他心里想着要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刚开始当官,他就遇到了戊戌变法,亲身经历了这场大变革,他还和光绪皇帝一起讨论过国家的未来,也劝过康有为,希望他不要太着急,后来变法失败了,张元济就辞掉了官职,转而去从事文化教育事业,他想通过教育来改变中国,实现他经世济民的理想。
民国时期,中国内忧外患,局势动荡不安,张元济加入商务印书馆,希望通过文化来启发民众的智慧,从而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他致力于翻译并出版大量的西方科学书籍,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影响深远。
他曾经谢绝了出版孙中山先生的《孙文学说》,这体现了他在文化推广和政治立场之间的审慎态度,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商务印书馆遭受战火摧毁,他一辈子珍藏的文化典籍也化为灰烬,这场变故对他来说是沉重的打击,尽管如此,他仍然没有放弃对文化传承的坚定追求,继续致力于保护和发扬中华文化。
解放战争那会儿,张元济老先生特别操心,天天盼着国家能早点太平,上海解放后,他决定留在大陆,上海市长陈毅亲自去拜访他,这让张元济感到共产党人很实在,也很有责任感。
新中国成立后,老出版家张元济积极参加新政协会议,为国家建设出谋划策,特别关心教育事业,他投入大量精力编写教材,希望以此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因为他对中国近现代出版事业的卓越贡献,人们称赞他是“中国近现代出版文化的先驱者”。
那天回到天坛,毛泽东对张元济的人生经历很感兴趣,尤其是关于慈禧太后的部分,他主动询问了相关细节,自己见不到太后,只能隔着门帘听她回话,张元济的描述让在场的人都觉得很有趣,气氛轻松,接着,他们又聊起了当年的戊戌变法,毛泽东认为,变法之所以会失败,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张元济对此深有感触,觉得当初的想法过于简单,总以为只要皇帝同意就能成事,他还和毛泽东谈起商务印书馆曾经出版的两部重要书籍——《科学大全》和《辞源》,毛泽东说自己从中获益良多,读书给他带来很大的帮助,这两位不同年代的伟人,在北京天坛古老的柏树下,进行了一次坦诚而深入的交流,彼此都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见解。
1949年开国大典,张元济应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当他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缓缓升起时,内心激动万分,眼眶湿润,他感慨地说,中国再也不是东亚病夫了,我们真正站起来了,典礼结束后,毛泽东再次邀请张元济一起吃饭,共同探讨国家发展的重要事情。
回到上海,张元济先生很不幸地生病瘫痪了,身体虽然不好,但他仍然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当他听说西藏和平解放的消息后,心里特别高兴,他还多次写信给毛泽东主席,表达自己对国家发展的心愿和想法,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张元济先生还给蒋介石写了信,希望他能够回到大陆,一起为国家的统一贡献一份力量。
张元济的人生历程,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巨大变迁,他从清朝翰林到新中国德高望重的文化人物,始终致力于文化教育,为民族复兴贡献了巨大力量,他与毛泽东在天坛的交流,不仅是两位伟人之间的思想交流,更是中国文化世代相传的有力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