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6月26日,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向毛主席汇报时,毛主席1965年6月26日,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向毛主席汇报时,毛主席不耐烦的喊到:"停停停!你这是在汇报些什么东西?" 1911年冬,钱信忠出生在江苏宝山的一个普通家庭。幼年时父母相继离世,家庭经济困难让他只能到米店当学徒谋生。通过米店结识的同济大学庶务科科长的帮助,年轻的钱信忠有幸踏入了同济大学附属中学的校门,开始学习德文和工艺课程。 1928年,钱信忠考入了同济大学附属的宝隆医院学习医术。在宝隆医院的学习期间,钱信忠展现出了非凡的学习能力和刻苦精神。他在短短三年内就完成了常人需要五年才能掌握的医学课程。 1931年,钱信忠受到黄埔一期毕业生李默庵的邀请,去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军第14师的卫生队队长。但是,钱信忠早已在宝隆医院接触到了进步思想,他心中向往的是加入为劳苦大众而战的红军。 当李默庵师被调往围剿中央苏区时,钱信忠抓住机会脱离了队伍。在当地农民的帮助下,他找到了河口县苏维埃政府,并被分配到陂孝北红军医院工作。他在战时条件下创新医疗方法,比如利用当地植物提取消炎药物,用简易装置制作输液设备,甚至改良了一些手术器械以适应战场环境。短短几个月内,他就让大部分伤员康复出院,这一成就很快引起了上级的注意。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钱信忠被调任八路军129师军医处长。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医学专长和组织能力,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建立起了一个包括4个二级军医卫生部、16个军区卫生处、33个团卫生队在内的完整医疗体系。 在太行山区,钱信忠曾救治过一位从悬崖跌落、头部严重受伤的农民。当时条件有限,他凭借精湛的医术和冷静的判断,成功地为农民进行了紧急手术,挽救了这位农民的生命。这样的事迹在当地百姓中广为流传,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八路军的活神仙"。《新华日报》太行版还专门刊载了这一感人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医疗卫生事业也是从零开始。毛主席深知医疗卫生对国家发展和人民健康的重要性,早在井冈山时期,红军就设立了担架队和医疗队,1928年还创建了第一所正规医院——小井红光医院。 建国初期,国家迅速建立了医疗保健制度,包括企业职工的劳保医疗制度和国家公职人员的公费医疗制度。同时,政府大力培养医学人才,并派出医疗队前往疾病高发地区,积极遏制传染病的传播。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中国医疗卫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天花和霍乱这两种曾经肆虐中国的疾病在60年代基本绝迹,鼠疫、血吸虫病、脊髓灰质炎等一系列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疾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在这些成就的背后,却掩盖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农村医疗状况依然落后。 1965年6月26日,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向毛主席汇报工作。会议室内气氛庄重,钱信忠详细介绍了全国医疗卫生工作的成就,重点强调了城市医疗设施的改善和疾病防控的进展。 然而,就在他汇报过程中,毛主席突然表现出不耐烦,厉声喊道:"停停停!你这是在汇报些什么东西?"毛主席的突然打断让会议室内的气氛瞬间紧张起来。 这次会见后,毛主席发出了著名的"六二六指示",要求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为广大农民服务,解决长期以来农村一无医二无药的困境,保证人民群众的健康。这一指示因发布于6月26日而得名,成为改变中国医疗格局的重要转折点。 钱信忠接受批评后,立即组织卫生部人员深入反思,并亲自带队下乡调研,了解农村真实的医疗状况。他们走访了多个省份的农村地区,详细记录了农民看病难的具体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卫生部随后向中央提交了《关于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的报告》,得到了中共中央的批准。报告重点推动了两项工作:一是农村巡回医疗工作持续展开;二是推动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展开。 湖北省乐园合作公社的医疗模式引起了中央的重视。该模式采取村民每人每年交1元合作医疗费,村集体再从公益金中每人平均提取5角钱作为合作医疗基金的方式,确保村民看病只需支付5分钱的挂号费。1968年,中央办公厅就此向毛主席写了报告,毛主席批示:"合作医疗制度好,此件照办。" 毛主席仍不满足于这些改进,在再次召见钱信忠时,他提出了在农村培养不脱产卫生员的构想。毛主席指出:"现在那套检查治疗方法根本不适合农村,培养医生的方法也是为了城市,可是中国有五亿多农民。"他强调高小毕业生学习三年就足够,这样培养出来的医生虽然技术不够精湛,但比江湖医生要好,而且"农村也养得起"。 这一构想最终演变为著名的"赤脚医生"制度。卫生部集中培训了一批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农村青年,他们平日与普通农民一样劳动生产,闲暇时帮助村民看病。这一独特的医疗模式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基础医疗状况,成为中国特色医疗体系的重要创新。
1965年6月26日,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向毛主席汇报时,毛主席1965年6月26日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2025-03-28 19:29:14
0
阅读: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