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年元旦之际,北京雍和宫内一游客,竟将文物当作香炉,将燃香丢进400年文物中。之后周边游客纷纷效仿,将燃香丢了进去。造成了文物一定程度的损坏。 2023年元旦,北京雍和宫内游人如织,庄严的佛教气息与新年的喜庆氛围交织在一起。这本该是文化遗产与时代精神共融的美好时刻,却因一场意外,让一件沉睡了四百余年的明代文物遭遇了意外之灾。 那天,一位身着节日盛装的游客,站在雍和宫前院的一座精美青铜须弥山前,此刻香火缭绕,祈福声不断。也许是被周围的氛围所感染,又或许是对文物知识的匮乏,这位游客竟误将这件珍贵的明代青铜器当作了寺庙中常见的香炉。只见他手持一柱新点燃的香,虔诚地俯身,将燃香小心翼翼地插入须弥山内部。 "这位游客的行为很快引起了连锁反应。"一位当时在场的工作人员回忆道,"周围有些游客看到了,以为这确实是一个可以插香的地方,便纷纷效仿,接二连三地将手中的燃香投入其中。" 短短几分钟内,这座从底座铸有"大明万历年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款识的青铜须弥山内,已经插满了数十支正在燃烧的香火。雍和宫的工作人员发现异常后,立即奔向现场,疏散围观的游客,迅速清理燃香并进行灭火处理。 虽然工作人员反应迅速,但这件珍贵的明代文物仍然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青铜表面被高温熏黑,精美的雕花部分出现轻微变形,历经数百年风雨而保存完好的文物,就这样在新年的第一天受到了伤害。 事发仅仅三天后,1月3日,雍和宫管理处紧急采取了保护措施——为这座青铜须弥山加装了一个透明的玻璃罩。透过玻璃,游客们仍能欣赏到须弥山的精美工艺,却再也无法直接接触这件珍贵文物。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看到被玻璃罩保护起来的须弥山,不禁摇头叹息:"本不该用玻璃将文物与人隔开,可惜有些人不懂得敬畏历史。" 这座青铜须弥山并非普通文物,它与明朝万历年间权倾朝野的大太监冯保有着密切关系。据史料记载,冯保是河北深州人,曾在明朝的政治舞台上扮演过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件文物是冯保捐给番经厂的供品,到了清代,番经厂改建为法渊寺。上世纪50年代法渊寺拆除后,这件珍贵的青铜器被移送到雍和宫,成为雍和宫重要的历史文物。 当我们凝视那座被玻璃罩保护的青铜须弥山时,其实是在与400多年前的一个人对话——冯保,这位曾经权倾朝野的大太监,他的故事远比这件文物本身更加扑朔迷离。 冯保的一生堪称大起大落的典范。他早在嘉靖年间就做了司礼秉笔太监,本该按序升任司礼监掌印,却被隆庆帝朱载垕所不喜,位置被高拱推荐的陈洪占据。这一争端埋下了冯保与高拱之间长达数年政治斗争的种子。 隆庆帝驾崩后,冯保终于通过后妃的帮助,夺得了梦寐以求的司礼监掌印之位。权力在手的冯保不甘心止步于此,竟诈拟了隆庆帝的遗诏,让自己和内阁大臣同受"顾命"。在新帝即位时,他甚至站在龙椅旁不肯下来,这种举动在当时的朝廷上引起了极大震动。 为了彻底铲除政敌高拱,冯保使出浑身解数:他先是将针对自己的奏疏藏匿起来,又借高拱"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的言论,激怒了年轻的万历皇帝,最终让高拱去职。更为阴险的是,他还抓了一个假冒太监混入乾清宫的人,试图让其攀咬高拱谋刺皇帝,只是计划最终未能得逞。 在这场权力博弈中,冯保与张居正结成了政治联盟。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十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财政上的"一条鞭法",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吏治上实行"考成法"考核官吏。这些举措都得到了冯保的全力支持,共同缔造了历史上的"万历中兴"。 然而,随着万历帝渐渐长大,他对冯保的控制越来越不满。当张居正在万历十年(1582年)去世后,冯保失去了最大的靠山。不久,他被万历帝贬为奉御,发往南京,两年后病逝于异乡,葬在南京六合皇厂河路一带。 四百年后,这位大太监捐赠的青铜须弥山成为被损毁的文物,却也让我们看到了文物保护中法律责任的重要性。新实施的《文物保护法》大大提高了违法成本,《刑法》第324条更是明确规定,故意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被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最高可判处十年有期徒刑。 近年来,类似的文物被损毁事件频频发生:2023年初,法源寺一名游客推倒了一座石狮子雕像,导致断为两截;2021年7月,有游客在贵州梵净山用登山杖刻划"丽水陈某"字样;还有三星堆博物馆游客推搡撞击展柜,有人跨越围栏进入圆明园大水法区域,甚至有人跳进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内。这些事件都反映出文物保护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2023年新年元旦之际,北京雍和宫内一游客,竟将文物当作香炉,将燃香丢进400年
熹然说历史
2025-03-28 22:21:13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