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李鸿章和左宗棠在朝堂上吵了起来,李鸿章说:中国这么大,新疆土地贫瘠,

1875年,李鸿章和左宗棠在朝堂上吵了起来,李鸿章说:中国这么大,新疆土地贫瘠,不要了又如何?左宗棠愤怒地说: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哪有说不要就不要的?   1875年是清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清穆宗同治帝驾崩,由醇亲王之子载湉继位,是为清德宗光绪帝。   这一年,也是清朝内忧外患的开始。在国内,由于连年灾荒和民变,清政府的财政日益困顿;在国外,由于列强的侵略和干涉,清政府的主权日益削弱。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朝最高层出现了两派势力的对立:   一派是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主张加强海防建设,保护沿海地区的安全和利益;另一派是以左宗棠为代表的塞防派,主张收复新疆,维护西北边疆的稳定和完整。两派之间的争论,在1875年达到了高潮。   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准备率领清军进驻新疆,收复伊犁等失地。

他认为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放弃新疆,则西北屏障不在,中原腹心将受到外敌的威胁。他曾经说过:“新疆不复,则中原无安”。 他还指出:“新疆之地虽然寒瘠无用,然其人民皆我中国子民也。今若弃之,则我中国子民皆为异族所属矣。”    李鸿章则持相反的观点。他认为新疆地广人稀,土地贫瘠,毫无利于中国,反而耗费大量的军费和物资去镇守。他曾经说过:“边疆地区大而寒瘠,毫无利于中国,反岁费数百万金戍守之。”   他认为清朝最大的外患来自海上,尤其是日本,李鸿章曾经说过:“若先时备豫,倭兵亦不敢来。”  他主张大力发展海军和近代化武器,并与西方列强保持友好关系。他在1874年上书《海防筹议折》,提出了一系列海防建设的方案。

“中国这么大,新疆土地贫瘠,不要了又如何?” 对此,左宗棠愤怒地说:“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哪有说不要就不要的?” 两人的争吵引起了朝廷的震动,也反映了清朝内部的分歧和危机。   最后,清政府采取了折中的办法,既批准了左宗棠的西征计划,又同意了李鸿章的海防建议。 但是,这样的决定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只是暂时地平衡了两派的利益。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左宗棠成功地收复了新疆,并与沙俄签订了《伊犁条约》,恢复了清朝在西北边疆的主权。

李鸿章则建立了北洋水师,并与西方列强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两人都为清朝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也为后来的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埋下了隐患。 李鸿章和左宗棠的朝堂之争,是清朝晚期国防观念和外交政策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清朝面对国内外形势变化时的无力和困惑,也反映了清朝内部的改革和保守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