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日本侵吞琉球时,琉球王派人向清朝求救,在李鸿章的府邸前长跪不起,被人拍下了这张照片。 1879年4月4日,日本政府宣布废除琉球藩,改设冲绳县,将琉球王国并入日本版图。这一事件,被称为“琉球处分”,是日本明治维新后对外扩张的重要一步,也是中日两国外交关系的转折点。 琉球王国是一个曾存在于琉球群岛的封建政权,位于中国台湾岛和日本九州岛之间,蜿蜒1000公里,总面积3600平方公里。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东北亚和东南亚贸易的中转站著称,号称“万国津梁”。 自1372年起,琉球王国成为中国明朝的藩属国,并一直保持着与中国的宗藩关系。 在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发展中央集权国家的道路,开始对外扩张。1872年,日本政府借明治天皇亲政之机,削琉球国号设为“琉球藩”。1874年,日本以保护在台湾被杀害的琉球渔民为借口,派军南下征伐台湾原住民,并于同年10月31日在英国的斡旋下在北京与清朝达成了对受害渔民的赔偿协议。
该条约将被害人称为“日本属民”,被日本认为是清朝明确放弃对琉球的“宗主权”并确认琉球人也属于明治天皇臣民的第一个国际文件。1875年7月,日本强令琉球王国停止对清朝的朝贡,并改用日本年号。1879年3月27日,日本政府将琉球藩改置为冲绳县,任命鍋島直彬为冲绳县知事。琉球王朝被日本中央政府解散。
这一消息震惊了整个琉球王国。当时的琉球王尚泰,是第二尚氏王朝第十九代国王。他于1873年即位,在位期间努力维护中琉关系,并多次派使臣赴清朝请愿哭诉。他不愿意放弃与清朝的宗藩关系,也不愿意成为日本的属民。他曾说过:“生不愿为日国属人,死不愿为日国属鬼。”他希望能得到清朝的支持和援助,恢复琉球的独立和尊严。
然而,当时的清朝已经是一个衰落和腐败的帝国。面对西方列强和内部叛乱的压力,清朝已经无力保护自己的领土和利益,更不用说保护一个遥远而弱小的藩属国了。
清朝的外交政策也是一片混乱和无能。清朝的外交大臣李鸿章,是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清朝与日本谈判的代表。他曾经提出过“分岛改约案”,即将琉球群岛分为三部分,南部归清朝管辖,北部归日本管辖,中部保持琉球独立。
这一方案既不符合中琉双方的利益,也不符合国际法的原则,遭到了日本的拒绝和琉球的反对。李鸿章虽然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表示了不满和抗议,但也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措施来阻止日本的行动。
他只是一味地避免与日本发生冲突,希望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问题。他曾说过:“我国与日本相邻,若不和好相处,将来必有祸患。”他认为与日本开战是不明智的,因为清朝已经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中损失惨重,而日本则在明治维新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革,军事实力远超清朝。他担心如果与日本开战,会引发更大的灾难。
就这样,在清朝的软弱无能和日本的强硬无情之下,琉球王国被迫接受了日本的统治。琉球王尚泰被迫离开首里城,流放到东京。他在东京度过了余生的22年,直到1901年去世。他死后被安葬在东京目黑区的泰顺寺。
而在这之前,中日两国便爆发了甲午战争,清朝在战争中惨败,被迫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并承认日本对朝鲜半岛的势力范围。从此,中日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彻底破裂。
在这场历史悲剧中,有一张照片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张照片拍摄于1876年11月,在李鸿章的府邸前。照片中,一群身穿琉球服饰的人跪在地上,神情悲哀而恳切。
他们是琉球王尚泰派遣的使臣团,由向德宏和林世功等人组成。他们是为了向清朝求救而来到天津的。他们在李鸿章的府邸前长跪不起,希望李鸿章能够出面保护琉球王国免受日本侵略。然而,李鸿章却没有出面接见他们,只是派人送去了一些银钱和衣物,并告诉他们要回去等候消息。这些使臣团成员感到十分失望和愤怒,但也无可奈何。他们只能继续跪在地上祈求上天保佑。 这张照片也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关注和同情。许多中国人认为琉球王国是中国的藩属国,与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不应该被日本侵占和吞并。他们对清朝政府的无能和软弱感到愤慨和不满,也对日本政府的野心和残暴感到恐惧和警惕。
这张照片也激发了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和爱国者的思考和行动。他们从这张照片中看到了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巨大差距,也看到了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落后和弱小。他们开始思考如何改革中国,使之能够适应现代化的世界,摆脱列强的欺凌和压迫。他们开始探索各种各样的思想和主义,如自强、变法、革命、民主、共和等。
他们开始发动各种各样的运动和斗争,如反清、抗日、救国、建国等。他们开始创造各种各样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如诗歌、小说、戏剧、画报等。他们用自己的言行来表达对祖国和民族的忠诚和爱心。
光刻机研究中心
库页岛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