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74军副军长余程万在香港意外遇害,女儿在收拾余程万的遗物时,在他日记

蜀山史道 2025-03-29 08:55:33

1955年,74军副军长余程万在香港意外遇害,女儿在收拾余程万的遗物时,在他日记本上看到有这样的一段话:“我生平最感谢的人就是张恨水了,他帮了我两件大事!

1955年8月27日晚,香港新界屏山的一处乡间住所发生了一起劫案。三名蒙面持枪歹徒闯入该住所,并劫持了三名人质。警方接到报案后,立即派遣增援力量前往现场处理。事件最终发展为一场枪战,三名劫匪中有一人被当场击毙,另有两名逃脱。然而,这起案件也导致了一名人质不幸遇害,这名受害者是抗日名将余程万,他曾在抗日战争期间表现突出,特别是在常德守卫战中以英勇著称。

余程万,出生于中国,最初并未选择从军。他在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时,选择了政治和理论课程,是一名典型的文化生。黄埔一期毕业后,余程万进入中山大学政治系继续深造。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余程万意识到,仅仅依靠文化理论不足以应对日本侵略者,必须投身军队,亲身参与战斗,才能为国家的抗战胜利贡献力量。因此,在刚满三十岁的年纪,他毅然决定放弃学术生涯,加入抗日战斗行列。

余程万的军事生涯始于战场,到了1940年,他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七师的师长,并带领部队参加了多场重要战役,包括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尤其在上高会战中,余程万指挥的部队表现出色,使他一战成名,这位曾经的“文化生”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军事才能,赢得了“虎贲师长”的美誉。五十七师也因其英勇表现,获得了“虎贲”的称号。

1955年8月的一个夜晚,香港新界屏山一处寓所内发生了一起突如其来的劫案。三名蒙面持枪歹徒在与警方的枪战中,一死二逃。而被劫持的三名人质中,不幸遇害的是一位在抗日战争中赫赫有名的将领——余程万。在整理父亲遗物时,余程万的女儿翻开了一本褪色的日记本,上面写着:"我生平最感谢的人就是张恨水了,他帮了我两件大事!"

1943年深秋,日军116师团调集了3万余人的兵力,对湖南常德发起猛烈进攻。面对这支来势汹汹的日军,驻守常德的只有余程万率领的74军57师8000余将士。当时的形势极为不利,日军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使得57师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最终,在兵力损失殆尽的情况下,余程万不得不带领仅存的50多名官兵突围求援。当天,他们成功与援军会合,并立即发起反攻,收复了常德。然而,这场惨烈的战役中,8000余人的57师最终只剩下了83人。

战后,看着所剩无几的将士,余程万萌生了一个想法:要为57师留下一份历史记录。在当时的文坛上,张恨水是一位颇负盛名的作家。余程万几经周折托人引见,希望请他执笔写下57师的英勇事迹。

然而,张恨水最初并不愿意涉足军事题材的创作,但在日复一日的交往中,张恨水逐渐被57师将士的事迹所打动。在深入了解了常德保卫战的始末后,这位著名作家被这支部队的英勇表现深深震撼。他提笔写下了这样的话:"八千将士尽其所能,最终只剩八十三人,这是抗战史上难得一见的壮举。"

余程万的决定在常德战役中的放弃,或许本不应该发生,至少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一决定似乎过于仓促。如果他再坚持几日,局势或许会有不同的转机。当时正值1943年,蒋介石与宋美龄在埃及开罗同斯大林、罗斯福及丘吉尔等盟国领导人商讨反攻战略及战后国际局势的安排,这一重要会议被称为开罗会议。

在开罗会议中,蒋介石承诺中国军人能够坚守住常德,但结果却是常德在激烈战斗后被日军攻占,这不仅让蒋介石在国际上颜面尽失,还影响了他在国内的威信。蒋介石怒不可遏,把怒火转向了余程万,最终将他关押。这一决定,标志着余程万的不幸命运开始。

在随后的军事调动中,余程万被调任粤东师管区司令,并于1947年参与了当地的防卫工作。1948年,他又被派往云南,接任26军军长。然而,时局的动荡使得余程万面临了新的挑战。1949年12月9日,云南省主席卢汉宣布起义,并邀请余程万一同参与起义。正在他犹豫时,蒋介石下令余程万前往台湾述职。余程万已经将自己的家人安置在香港,最终选择在海南下飞机,偷偷乘船前往香港,与家人团聚,享受平静的生活。

然而,余程万以为自己能够安度晚年,过上安稳的生活,命运却没有眷顾他。在香港的日子里,余程万的财富可能引起了不法分子的注意。也许是因为他与旧同事的往来,时常谈及对蒋介石的不满,这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最终,余程万不幸遇害,他的去世使得家庭失去了经济来源,余家逐渐衰落。

余程万的二夫人有一位名叫余华芳的女儿,后来改名余莎莉。余华芳从小学习成绩并不好,但因天生貌美,上世纪70年代初,余莎莉凭借自身的容貌和演技,迅速成为了风月片的女王。她参演的《风花雪月》《红楼春梦》《应召名册》等影片,成为当时中国影坛的知名人物。

到了晚年,她仍未曾积累太多财富,为了生计,靠贩卖假珠宝度日。相比父亲的悲惨结局,余莎莉的生活似乎幸运得多,至少她并未遭遇生命威胁。余莎莉曾感慨道:“往事如过眼云烟,我只信傻人有傻福。”

0 阅读:56
蜀山史道

蜀山史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