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有“贵州王”之称的王家烈来到北京参加会议。毛主席见到王家烈后,便笑着问道:“王先生,你在贵州见过钟赤兵吗?”
1959年的一个春日,北京的天空格外晴朗。这一年,有"贵州王"之称的王家烈受邀来到北京,参加一场重要的会议。作为贵州的军阀,王家烈在那个时代可谓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对国民政府的做法早已失望透顶,一心想要抗击侵略者,却因种种原因而郁郁寡欢。 王家烈来到北京后,很快就投入到紧张的会议之中。这次会议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重要人物,大家围绕着当前党和国家面临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会议期间的一天,王家烈有幸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一见到这位传奇的"贵州王",便笑着问道:"王先生,听说你在贵州打过不少仗,可曾见过钟赤兵将军?" 王家烈听到钟赤兵这个名字,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一段尘封已久的回忆。他不由得陷入了沉思。毛主席见状,也不再多问,只是拍了拍王家烈的肩膀,意味深长地说:"钟将军是我们党的骄傲,他的事迹,将永远被我们铭记。" 钟赤兵,这个响亮的名字,王家烈又怎会不知道呢?在那片被浓雾笼罩的山谷中,黑压压的天际仿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钟赤兵,年仅21岁,正值血气方刚之年。清晨6点,天色昏暗,气氛压抑,钟赤兵指挥着12团战士们猛扑向娄山关的制高点——金山。炮火连天,机枪、步枪、手榴弹的交织声如雷鸣般回响在这片山脉之中。金山的敌人防守坚固,但面对这股如同猛虎出笼般的攻击,顷刻间,防线被彻底击破。随着战斗的推进,12团的3营紧随其后,迅速展开肉搏,刀枪并用,战士们几乎没有一丝犹豫。敌人被打得溃不成军,撤退的脚步如潮水般迅速。金山的控制权,终于牢牢落入了红军手中。 然而,胜利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王家烈,敌方的指挥官,听闻金山失守,气急败坏,立即组织兵力准备反攻。他在8时带领着一支庞大的部队,沿着崎岖的公路缓缓上升。随着雾霭的散去,战场逐渐显现出敌人的庞大阵容。王家烈本身就是以凶狠著称,带领着身穿重装的部队,仗着兵员众多和弹药充足的优势,准备给红军一记重击。敌人的步伐沉重,每一步都仿佛踏在了山石上,但他们的战意却没有因为山路的险峻而有所减弱。 然而,12团1营的士兵们占据着有利的地势,山口高处,环视四周,心中充满着必胜的信念。迎面而来的敌人如潮水般涌来,但战士们没有丝毫退缩。随着一阵机枪扫射和手榴弹的爆炸,敌人顿时陷入了混乱。敌军的尸体遍布山路,而浓烟和火光的交织仿佛将这片山谷吞噬。战斗的激烈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敌人被迫在火力的压制下前进,局势一度陷入胶着。 这时,王家烈的部队在猛烈的火力压制下发起了更为疯狂的反扑。他们冒着巨大风险,开始通过密集的队形展开进攻。尽管局势对红军极为不利,但钟赤兵丝毫没有退缩的意思。他站在阵地上,面对敌人的逼近,大声命令:“上刺刀,取马刀!”命令下达后,战士们瞬间掷出手榴弹,随后紧随其后,举起马刀与敌人展开了肉搏。钟赤兵带领着战士们,身形矫健地穿梭在敌阵之中,他的马刀挥舞得如同闪电,横劈竖砍,血光四溅。在这片残酷的战场上,敌人的战意开始动摇,“双枪兵”在钟赤兵的带领下,迅速溃败。 然而,随着战斗的推进,钟赤兵的部队越陷越深。当他们冲到黑神庙附近时,遭遇了敌人反扑的激烈抵抗。敌军的一支增援部队已抽足鸦片,精神恍惚,但由于兵力众多,他们的冲击极为猛烈。此时,钟赤兵所率领的1营人数不足,伤亡也在快速增加。此情此景,钟赤兵的内心如同烈火般燃烧,他看着身边的战士一个个倒下,愤怒与痛苦交织在一起。就在这时,他毫不犹豫地解开了上衣的纽扣,愤然抛下衣服,大声喊道:“冲啊!杀啊!我在阵地在!”这声呐喊如同鼓舞士气的号角,再度激起了战士们的勇气。 但激烈的战斗终究让钟赤兵也未能避免伤痛。在一次冲锋中,他的身体忽然失去平衡,猛地摔倒在地。随即,他的右小腿处传来剧烈的刺痛感。鲜血如泉涌般涌出,染红了战场。然而,钟赤兵依旧不顾伤痛,咬牙坚持站起,继续挥舞马刀,指挥着战斗。就在他勉力支撑的时候,警卫员胡胜辉急忙赶来,见他伤势严重,试图将他背离战场。钟赤兵却毫不在意,只是冷冷地说道:“擦破点皮不碍事,快杀敌人!”他依然坚持站着,指挥着战斗。尽管伤口出血不止,但他从未考虑过退却。 战斗异常惨烈,钟赤兵凭借着无畏的精神,继续在阵地上指挥作战,甚至一度因失血过多昏倒在地。胡胜辉赶忙将他扶坐在石头上,用自己的衬衫包扎伤口。 这场持续从拂晓到傍晚的战斗,最终以钟赤兵带领的12团成功压制了敌人的反扑,控制了娄山关。敌军的“双枪兵”经过一番惨烈的冲击后,开始崩溃。钟赤兵和他的战士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力,最后成功追击敌人,将他们彻底击溃。 但即便胜利在望,钟赤兵依然昏迷在血泊中。最后,伴随着战斗的结束,他被战友们抬下了战场,带着满身的伤痛和对敌人的胜利,回到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