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我军进行首次大授衔,嘉奖革命有功将领。在宣读上将名单时,主持人念道:“王平……”底下有人窃窃私语。 1955年9月,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内,灯火通明。这座见证过无数重要历史时刻的大殿,今天又将记录下新中国军事史上的重要一页。大殿内外,处处洋溢着庄重而热烈的气氛。 怀仁堂内,整齐地排列着一排排座椅。坐在这里的,都是经历过枪林弹雨、出生入死的革命功臣。随着仪式的开始,整个大殿内鸦雀无声。主持人开始宣读授衔名单,当念到上将军衔的名单时,全场的注意力更加集中。"王平......"这个名字从主持人口中念出时,在座的将领们都竖起了耳朵。 在靠近后排的位置上,坐着一位身着军装的将领,他就是时任辽东军区政治部主任的王屏。就在这时,他身边的几位老战友忍不住小声交谈起来。有人用胳膊肘轻轻碰了碰王屏。 在王屏将军走上领奖台的那一刻,许多往事涌上心头。 王屏,1919年生于江西省兴国县埠头乡,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由于家庭条件并不富裕,王屏从小便目睹了乡村的贫困与不公,早年便感受到了社会变革的迫切需要。这样的社会背景与成长环境,深刻影响了他日后的革命道路。1930年,年仅11岁的王屏便参加了共产主义儿童团,并迅速成为了乡里的儿童团团长。在当时的江西农村,儿童团的成立意义非凡,它不仅是一种政治意识的觉醒,也是一种鼓励孩子们关注社会、参与变革的方式。王屏在团内的领导工作使他初步接触并认同了革命思想,这为他后来的革命生涯奠定了基础。 1932年,王屏加入了反帝大同盟,这是他迈向更高层次政治参与的一步。在大同盟内,他积极投身于抗击帝国主义压迫、捍卫国家主权的活动之中。在此期间,他深刻认识到中国的未来与民族独立的实现,只有通过革命,才能真正改变百年积弊。1933年,年仅14岁的王屏便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他艰苦而充满挑战的革命生涯。 红军的日子充满了血与火的磨砺。王屏参与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在这场决定性战役中,他与无数红军战士一道,誓言保卫这片革命的热土。这一时期,王屏不仅在军事上得到了锻炼,更在思想上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革命信念。作为红军的一员,他亲眼目睹了战友们在战斗中的英勇与牺牲,感受到了革命道路的残酷,但也因此更加强烈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1934年,王屏在红军中担任了多个职务,包括红3军团第6师政治部宣传员、红3军团政治保卫局收发员等。这些职位使他深刻参与到红军的思想工作和党的组织工作中,他不仅负责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还要在复杂的战时环境中,保证党的机密信息安全流转。红军长征的开始,标志着王屏革命生涯的一个新阶段。1934年10月,随着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王屏随大部队一起踏上了这条艰难而漫长的道路。在长征中,他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常常在极度饥饿与疲惫的状态下坚持前行。长征不仅是体力的考验,更是意志力的锤炼,王屏与其他战士一样,凭借坚韧不拔的信念,最终完成了这场历史性的跋涉。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屏的革命道路进入了新的篇章。1937年,他随部队到达东北,并加入了晋察冀地区的抗日工作。作为一名中共党员,王屏被派遣到东北军第67军从事统一战线工作。在这一时期,他不仅要与敌人作斗争,还需要协调与其他抗日力量的关系,为联合抗日做出贡献。此外,他还在红军前敌总政治部保卫部任技术书记,负责许多机密工作的处理。1939年,王屏担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分局秘书,并在晋察冀抗战建国学院担任训练部主任,参与组织和训练新一代的革命战士。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要传授政治理论,还要在战斗中亲身参与,教导战士如何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游击战斗。 战争的岁月里,王屏参加了多场战役和战斗,其中包括交城、高百镇、神池等战役,这些战役直接关系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生死存亡。每一次战斗,无论是面对敌人的围攻还是夜间突袭,王屏都展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与坚定的革命决心。他深知,只有通过不断的斗争,才能在抗日战场上争取到更多的主动权,才能为中国的最终胜利铺平道路。 1943年,王屏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这一阶段的学习,让他不仅在理论上得到了提升,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运用。党校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想的升华,它让王屏对中国革命的前景和自身的革命使命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抗日战争的胜利并没有让王屏松懈,相反,他依然在战后继续为共产党的事业奋斗。在接下来的岁月里,王屏不畏艰难,始终坚持在革命的最前线,用一生的努力和智慧,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通过这些艰苦的斗争,王屏不仅深刻体会到革命道路的艰难,也见证了中国人民在抗争中迸发出的无穷力量。他的一生,是无数革命者忠诚与奉献的缩影,也是中国革命从低谷走向辉煌的一个缩影。
1955年9月,我军进行首次大授衔,嘉奖革命有功将领。在宣读上将名单时,主持人念
百年战争录
2025-03-29 13:53:05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