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梁启超在美国爱上了20岁的女秘书。他写信给国内的妻子,请妻子成全。没想到他的妻子非但不生气,反而回信给他,她同意。但是梁启超看完信后,却脊背发凉,立刻和秘书分手,从此回归家庭。
李会贤出身名门望族,自幼接受良好教育,才艺出众,擅长诗词、书法和绘画。
她的成长环境充斥着文化氛围,父母为她聘请了家庭教师,确保她接受全面的教育。
这种扎实的教育基础使她在文人中颇具声望,尤其在下棋和书法方面有过人之处。
她的堂弟李端棻是一位有影响力的礼部尚书。
1889年,当梁启超在广东乡试中表现出色后,李端棻看中了这位年轻才俊,并决定将李会贤许配给他。
1981年,两人在北京喜结连理,此时梁启超年仅19岁,而李会贤则是23岁。
婚后,李随梁启超返回其位于广东茶坑村的贫苦家庭。
梁家的生活条件与李会贤昔日的养尊处优形成鲜明对比,但她未曾抱怨,而是迅速适应了新环境,承担起家庭重担,从挑水、炒饭到煮饭,她一一学会,成为了家中的顶梁柱。
1898年梁启超因变法失败而逃亡日本,留下李会贤一人面对即将来临的困境。
家破人亡之际,当官兵围捕至梁家,李会贤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她机智地保护了家人,并最终逃亡至澳门,投靠梁家其他亲戚。
在逃亡期间,她不仅自保,还继续关照梁家的其他成员,赢得了广泛的尊重。
就在她以为可以享受稳定生活时,1900年接到了梁启超的信,信中他承认爱上了何惠珍,并有意将她迎娶为妻。
何惠珍是一位富商之女,英语流利,美丽动人,对梁启超情有独钟。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背叛,李会贤感到深深的痛苦与失望。
在那个夜晚,李会贤独自一人在屋内徘徊,思绪万千。
她的教养和自尊使她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情感风暴中保持了沉默,没有流泪。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她决定用笔来表达自己的决断,她决定写一封回信给梁启超。
在回信中,李会贤表达了一种超乎寻常的大度。
她告诉梁启超,如果他真心喜欢那位何小姐,她不会阻拦,甚至愿意向其父亲求情,帮助梁启超摆脱这一困境。
这封回信,虽然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忧伤,却也展示了她非凡的胸襟和对婚姻的理智处理。
梁启超收到信后,虽然一时之间感到窃喜,以为自己能够轻松解决这场婚姻危机,却很快感受到一阵寒意。他深知,自己的行为将面临两大难题。
首先,他的父亲梁宝英,一位严厉而又传统的父亲,多年来他以梁家的荣誉为重,若知道儿子要纳妾,必将不允其事。其次,梁启超作为改革 思想的倡导者,一直主张废除一夫多妻制,若自身行为与所倡导的理念不符,将严重损害其公信力与道德形象。
面对这些现实的压力和道德的考验,梁启超最终决定断绝与何小姐的联系,没有再提及将她纳为继室的事。
两年后,李会贤生下了梁思成,但他们的儿子梁思成自幼体弱多病,李会贤自身也长期身体欠佳。面对家族未来的担忧,李会贤在一个重大决定上表现出了非凡的胸襟,她提出让梁启超纳妾,以确保家族继承。
王桂荃,原是李会贤的嫁妆女仆,被李会贤选中成为梁家的妾侍。
选择她的理由基于她的性格和背景的了解:王桂荃性格正直,不会对李会贤构成威胁。尽管梁启超本人曾主张一夫一妻制,但在现实的压力下,他接受了李的提议。王桂荃在这种特殊的家庭结构中感到满足,尽管不能获得正式的妻子地位。
这一安排确实对梁家的未来产生了重要影响。王桂荃为梁家生育了六个孩子,使得梁家后代得以繁衍。
在李会贤于1924年因病去世后,王桂荃的地位在家中得到了提升,孩子们开始称呼她为“娘”。
梁家的九个孩子长大后各自成才,他们在建筑、军事、考古和教育等多个领域成就斐然,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