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妻子写了一封信,让67岁的老舍被殴打一整天。半夜,他一瘸一拐回家,敲门数次,都无人应答。身心俱疲的老舍,来到河边,一只脚迈了上去… 1914年,赵清阁出生于的河南信阳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她的祖父是清朝的举人,舅舅高中进士,而母亲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书画家。 在这样环境中,赵清阁自幼显露出文学天赋。 9岁时,她入学于信阳女师附小,并因基础扎实直接跳级至三年级。在这里,她遇到了两位影响她一生的老师。 宋若玉老师负责体育和音乐教学,她发现了赵的文学潜质,经常向她推荐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学作品,鼓励她探索新思想。 而她的国文老师孙老师,则看中了她的学业成绩,推荐她担任级刊主编。 赵清阁的文学才能在校内逐渐得到认可,她在校刊上发表的文章赢得了师生的广泛好评。 15岁时,家中为她安排了一桩包办婚姻。 深受新思想影响的赵清阁无法接受这种传统安排,决定逃离这一切。 携带着祖母给予的四块银元,她独自一人乘坐夜车前往开封。 在经历了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后,赵清阁决定继续追求学业,考入了河南艺术高中。 在这里,她获得了奖学金,主修绘画和艺术理论,并继续深造音乐。 16岁时,赵清阁的文学作品首次在开封《民报》上发表,她的写作才华开始受到更广泛的认可。她后续在《民报》发表了多篇文章,逐渐在文学界建立了自己的地位。 1933年,面对河南日益紧张的局势,赵清阁移居至文化更为开放的上海,并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继续深造,师从著名的倪贻德教授。 在这里,赵清阁不仅接触到了电影人和革命人士,她的文学和艺术视野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1936年,赵清阁加入南京中电制片厂,担任编剧,并在《妇女文化》月刊上发表了其电影文学剧本《模特儿》,该剧本描绘了一位人体模特悲惨的命运,反映了社会的不公。 她的剧本不仅深受戏剧工作者的喜爱,还被改编成话剧,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推动社会改革的工具之一。 1937年,在武汉担任《弹花》文艺月刊主编期间,赵清阁结识了著名作家老舍。 那时老舍已成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重要理事及负责人,而赵清阁成了他的秘书。 赵清阁是一个理智而冷静的女性,与老舍性格迥异。然而这种距离感逐渐转变为日久生情,两人在共同的工作和生活中渐生情愫。 随着战事的推进,赵清阁被组织派往重庆,原本不愿离开的她,在老舍的劝说下接受了这一安排。不久,战局变化迫使老舍也必须离开原地,他选择了前往重庆,与赵清阁在那里重逢。在重庆,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他们共同创作了《虎啸》和《桃李春风》,后者更是赢得了民国教育部的高度赞赏。 然而,这段感情并非没有阻碍。老舍的家庭背景复杂——他已有妻子胡絜青及三个孩子,而赵清阁的出现无疑给他的个人生活带来了更多挣扎与冲突。 1943年,胡絜青在与孩子们来到重庆。面对现实的复杂,赵清阁感受到了老舍的犹豫与挣扎,她选择了逐渐淡出老舍的生活,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赵清阁离开重庆返回上海后,面对两人不可避免的分离,她提出了“各据一城,永不相见”的决议,试图以此断绝所有纠缠的情感。 1946年,老舍应美国国务院之邀,赴美国进行为期一年的讲学。在他启程的那天,赵清阁将他送到了船上。 老舍在美国的日子里,心境发生变化,开始考虑在国外定居的可能性,希望将来有机会将赵清阁接到自己身边,从而重燃往日情感。 与此同时,赵清阁在上海独自面对生活的挑战。 在老舍离开后,她创作了短篇小说《落叶无限愁》,以自己和老舍的故事为原型,通过文学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现实情感的处理和婉拒的意思。 1949年底,老舍被周恩来通过阳翰笙和曹禺的邀请书函召回国,参与文化建设。 知晓老舍心意的阳翰笙特意让赵清阁给老舍写信,提醒他回国的重要性。 赵清阁在信中强调了回国建设的紧迫性和国家对他的期望,老舍最终决定归国。 这次归国对老舍来说,意味着必须与赵清阁的感情彻底告别。 回国后,他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这使他不得不更加谨慎地处理个人的感情生活。 从此,他和赵清阁的关系转为深藏不露的友情。 两人虽身处不同城市,偶尔通过书信联系,老舍尽力克制自己的情感,只在赵清阁生日时寄去祝福。 1963年,老舍在参加文艺会议途经上海时得知赵清阁患病,特意停留了三天。这成了两人最后的见面。 1964年,老舍得知赵清阁仍在养病,写信安慰她要保持乐观。 然而,老舍的生活在1966年遭遇了巨大变故。他的妻子出于报复心理公开了他与赵清阁的恋情。老舍遭到严重的殴打,并在极度绝望中选择了在太平湖结束自己的生命。
1966年,妻子写了一封信,让67岁的老舍被殴打一整天。半夜,他一瘸一拐回家,敲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2025-03-29 16:04:5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