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建队翻车了?原本想在青海荒漠花3亿建一个光伏电站,没想到十年之后,最出名的

青衫忆故人 2025-03-29 18:51:32

中国基建队翻车了?原本想在青海荒漠花3亿建一个光伏电站,没想到十年之后,最出名的不是发电站,而是一群肥嘟嘟的光伏羊。但可别小看这群羊,不仅解决了世界难题,连国际组织都跑来取经。 这件事,还要从13年前说起。 2012年,青海的塔拉滩,这里遍地黄沙,连根草都活不了,不少人管这里叫做“生命禁区”,多年来也没有什么人常驻。 然而,中国的专家们却看到了希望,这里虽然环境不好,但是阳光条件极佳,日晒能够达到1800个小时。 有这么好的条件,不建个光伏电站,那就浪费了。 于是,国家计划花费3亿资金,在这里建立光伏电站,浩浩荡荡的工程队,就此进入了荒漠。 这里的生存条件极为艰苦,平常我们动动手就能够设立好的光伏板,在这里,很轻易就被狂沙淹埋。 忙碌了一天,回头一看,身后全是沙子。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工程队意识到,建站的第一步,是治沙。 于是,原本是科技与钢铁并重的工程队,有了一项新的任务——种草。 可不要低估中国基建的效率,很快,草很快就种下、长起来了。 有了这些小草,能够抵挡沙漠的狂风,光伏电站就能够很顺利的进行下去了。 然而,一个问题紧随其后的是另一个问题:草倒是长起来了,但是长得有点太多了! 漫无边际的小草,很快就在沙漠中开出了一片绿色。 这下,设备又被草挡住了,先是沙又是草,也算是变成了甜蜜的负担。 然而,如果再把草除了,那就是重蹈覆辙了。 这时,工程队的人员开始思考,有什么办法能让草一直长,但是又不太过分呢? 深思熟虑间,工程队想到了办法,这个区域的周边,可是有不少的牧民呢! 平时,牧民也有放羊的需求,而且,牧民一般会控制着动物进食,以免造成生态破坏。 所以,又会有冬牧场和夏牧场,夏天吃完了一片,冬天吃另一片。 如此一来,能够给环境恢复的空间,不至于竭泽而渔。 这是牧民的智慧,而中国基建队,想将这一智慧,和光伏电站相结合。 由此,一个新“合作”诞生了。 光伏电站种了草,草长了起来,就号召牧民赶羊吃草,草就短了不少。 过了一段时间,草长好了,就能够继续吃,牧民来赶着羊吃草,而光伏电站能够顺利运转。 这样一来,不仅发电问题解决了,牧民也有了一个天然牧场,可以说是双赢。 现在到塔拉滩,还能看到2万多只羊,正在光伏板下悠闲地吃草。 科技与自然的结合,让人看到之后,不免心生震撼。 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就是这个“不务正业”的发电站,如今已经变成了全球最大的光伏电站。 609平方公里的面积,都快赶上新加坡的国土面积了。 这里一年的发电量,能够供几百万户家庭使用。 更厉害的是,这里白天能够用太阳能补电,晚上可以用水电补电。 如此一来,发电的效率直接大大提升,引得不少外国专家学习。 更重要的是,在惠及民生的同时,这个光伏电站还做到了改善生态环境。 十年前,这里可以说是寸土不生,十年之后,这里的植被覆盖率,整整飙升到了80%,连大风都罕见地减少了。 不仅如此,在电站建成之后,还能够提供将近2000的就业岗位,让周边牧民的收入大大提升,养殖规模也随之扩大。 如此一来,一件事,解决了三个问题:先是环境、再是发电,最后是就业问题。 从死亡荒漠,摇身一变成为光伏牧场,这场蜕变,让世界啧啧称奇。 就连联合国,也将此事列为全球能源转型实践的典型案例。 所以,咱们的基建队其实不是翻车了,而是开挂了! 别人建电站就是建电站,我们不仅是电站,还顺便把沙漠变绿洲,攻克了世界难题。 说实话,这种看似歪打正着的奇迹,也就只能在中国发生。 基建狂魔们总是把看似不可能的事,干成理所当然的事。 中国基建的“超能力”,在于始终能够将人与自然置于科技至上。 而回望这次的光伏电站建立,实则是中国发展模式的缩影。 在西方社会中,沙漠光伏电站也许只是一个能源项目,但是中国的工作者,却能将其变成生态、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工程。 这,就是中国的独到之处。 (信息来源:青海日报 2022年6月5日 《“光伏羊”让牧民增收“喜洋洋”》)

0 阅读: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