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多亏毛主席,60年代香港极度缺水,老百姓甚至没有水喝,但香港却改变不了现状,是毛主席力排众议坚决供水,结果在之后中英就香港回归进行谈判,撒切尔夫人想继续统治香港,邓小平说了一句话,便让她妥协。 香港岛四面环海,却饱受淡水之困。这块狭小的土地面积有限,自然水源极少,加上山多平地少的地形特点,无法建设大型水库。香港的气候虽属亚热带,降雨量却分布不均,旱季漫长,每到干旱时期,水资源短缺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 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香港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投入不足。殖民政府更多关注商业利益,对民生工程重视不够。虽然修建了一些水塘和简易的蓄水设施,但面对不断增长的人口,这些措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香港人口激增,用水需求大幅上升,而水利设施却未能跟上发展步伐。 六十年代的香港,水资源危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程度。殖民政府被迫实施严格的配给制度,"三日一水"成为香港居民的日常生活常态。 1958年1月,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了香港问题专题会议。会上,毛主席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中国的发展需要,指出新中国百废待兴,需要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香港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窗口,在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毛主席也清醒地认识到,英国不会轻易放弃香港这块利益丰厚的殖民地,贸然行动可能引发冲突,不利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 面对香港严重的水资源危机,毛主席力排众议,坚决决定向香港供水。1960年,在毛主席的亲自关怀下,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启动。这一工程需要从东江引水,穿越山岭,修建长达数十公里的输水渠道,工程浩大而艰巨。 工程建设过程中,无数工程技术人员和建设者克服了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等诸多困难。 起初,英国殖民政府对接受中国大陆的供水持怀疑和抵触态度,担心这会增加对中国大陆的依赖。然而,面对香港日益严峻的缺水危机,殖民政府最终不得不接受现实,与中方签订了供水协议。 随着1997年的临近,香港问题逐渐浮出国际政治舞台的水面。作为二战后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的归属不仅关乎中英两国,更牵动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 1982年,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访华期间,香港问题正式进入两国高层议程。面对希思的试探,中国领导人态度鲜明地表示,中国必将在1997年收回香港。这一表态传回伦敦,引起英国政坛的强烈反响。 此时,二十多年来源源不断的东深供水工程已成为中方手中的关键筹码。香港日常用水的70%以上依赖大陆供应,这一事实使英方在谈判桌上不得不慎重考虑中方立场。东江水不仅解决了香港居民的生活之需,更成为了影响香港命运的战略杠杆。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怀着强硬姿态访华,准备就香港问题与中国领导人展开交锋。作为欧洲政坛闻名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向来以强势著称,这次访华也不例外。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会谈中,撒切尔夫人首先搬出英国与清政府签订的历史条约,坚持认为这些协议具有国际法效力。她还强调,如果中国强行收回香港,将对这座繁荣的城市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只有继续由英国管理才能保证香港的稳定和繁荣。 面对咄咄逼人的撒切尔夫人,邓小平展现了中国领导人的战略定力和谈判智慧。他明确指出,香港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不容外国干涉;香港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必须在1997年收回。当撒切尔夫人暗示可能采用武力手段时,邓小平说了一句关键的话:如果谈不成,中国随时可以切断香港水源,并考虑提前收回香港。 撒切尔夫人回国后,英国政府开始重新评估香港问题的策略。东江供水的依赖性、军事对抗的巨大风险、以及国际社会对殖民主义日益批判的态度,都促使英方不得不调整立场。 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确认中国将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份国际文件的签署,标志着香港问题的和平解决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在随后的十多年里,中英双方围绕《基本法》的制定和过渡期安排进行了一系列磋商。 回归前夕,香港社会对未来既充满期待又不乏忧虑。中央政府提出的"一国两制"方针,承诺香港回归后五十年不变的制度安排,有效地安抚了社会各界的担忧。同时,中央也积极准备,确保政权交接的平稳过渡。 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会展中心灯火通明。当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在香港上空徐徐升起时,一个半世纪的殖民历史画上了句号。
香港回归多亏毛主席,60年代香港极度缺水,老百姓甚至没有水喝,但香港却改变不了现
瑶光映心曲
2025-03-29 19:46:57
0
阅读:436
用户98xxx20
伟人永远都是高瞻远瞩,他老人家的思想将永远守护中华民族![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