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因遭到不公正对待,中国遗传学之父李景均毅然离开内陆前往香港,无处可去

鉴清评趣 2025-03-29 23:21:15

1950年,因遭到不公正对待,中国遗传学之父李景均毅然离开内陆前往香港,无处可去的李景均,竟然得到了诺奖得主穆勒亲自向美国国务院求情,希望将李景均接到美国!   彼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各行各业都在努力探索新的方向。在学术界,一股学习苏联经验的热潮席卷而来。   北京大学的校园里,这股潮流却给遗传学教授李景均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   李景均是个醉心于学术的人,他坚信摩尔根遗传学理论,那是经过无数研究验证的科学真理。   可偏偏这时候,苏联的李森科学派成了香饽饽,和李景均坚持的理论完全背道而驰。   北大的乐天宇,一个管教学科研的头头,带头搞起了批判摩尔根学派的运动。   “李景均,你的课别上了,我们要推李森科的‘新遗传学’。”乐天宇的话像一盆冷水,浇得李景均透心凉。   他瞪大了眼睛,怎么也想不通,自己一心为国的学术研究,怎么就成了被批判的对象。他想争辩,可换来的却是更冷漠的回应。   从那以后,李景均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课程停了,研究方向没了,连同事们看他的眼神都变了。他成了学校里的“异类”,被孤立,被指指点点。   他试着向其他学校求助,可得到的都是冷冰冰的拒绝。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常常问自己:“难道我的学术生涯就要这样毁了吗?”   1950年3月12日,李景均带着妻子和4岁的女儿,走过罗湖桥来到香港。站在香港街头,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他却感到无比迷茫。   不久后,国立台湾大学校长向他发出邀请,可他心中眷恋着大陆,婉言谢绝了。   他给在美国的朋友写信,倾诉自己的遭遇,这封信被刊登在《遗传杂志》上,标题为“遗传学在中国死亡”,瞬间引起轩然大波。   远在美国的穆勒看到这封信后,被李景均的遭遇深深触动。他深知李景均的价值,决定出手相助。   穆勒先安排人给李景均的书写书评,发表在杂志上,又抓住机会,极力向美国学术界推荐李景均。   很快,匹兹堡大学公共卫生研究院生物统计系的系主任向李景均发出聘请,让他担任生物统计初级研究员。   李景均收到信后,心中五味杂陈。这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可离开祖国又让他满心不舍。但现实的逼迫让他最终决定前往美国。   到了美国后,李景均在学术领域继续深耕,取得了诸多成就,担任了重要职务,发表了大量有影响力的论文和著作。   然而,即便身处异国他乡,功成名就,他心中始终牵挂着祖国,盼望着祖国的遗传学事业能走上正轨,自己能再为祖国贡献力量。   (参考资料:抖音百科——李景均)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