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年仅18岁的王爱军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伤口遍布全身

麻麻赖赖 2025-03-30 11:23:58

1987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年仅18岁的王爱军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伤口遍布全身。遗体火化后,战友竟用磁铁从骨灰中吸出了89块弹片!

1987年,中越边界的枪炮声又一次打破了宁静。就在硝烟弥漫的老山阵地上,一位年轻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了18岁——他就是王爱军,80师240团的一名普通战士。 当王爱军的遗体在火焰中化为灰烬时,战友们目睹了一幕令人震撼的景象:他们用磁铁在骨灰中竟吸出了89块弹片!这89块弹片,见证了这个小伙子在枪林弹雨中的英勇无畏。让我们把时光倒回到几个月前,一起走进王爱军短暂而光辉的军旅人生。 1987年初,240团奉命开赴中越边境参战。在这支英勇善战的部队里,新兵王爱军格外引人注目。他骨骼清奇,身体强健,最重要的是有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尽管家里只有他这一个独苗苗,父母万般不舍,但王爱军毅然选择了这条荆棘之路。临行前,他对父母说:"国家需要我,边疆人民需要我。您二老放心,我一定会平安归来,光荣立功!" 初来乍到的王爱军很快适应了边疆的艰苦条件。当别的新兵喊苦叫累时,他却一声不吭,默默完成各项训练任务。在战友眼里,他就像一块纯钢,百炼成钢。班长曾问他:"小王,在家是独生子,这么苦的日子你吃得消吗?"王爱军笑着答道:"报效祖国,苦点累点算什么?再说,大伙儿同甘共苦,我有什么理由叫苦呢?" 4月26日,越军突然偷袭我军15号哨位。战士朱立国在激战中负伤,血流如注。危急时刻,王爱军挺身而出,不顾枪林弹雨,冒死把朱立国背下阵地。接着,他又抄起步枪,一个鱼跃冲进战斗。这一仗,王爱军击毙1 名越军,击伤2名。"新兵蛋子初阵告捷!"战友们纷纷向这个睿智勇敢的少年竖起大拇指。 就这样,王爱军只身来到后方医院。他心心念念的还是前方战友,巴不得插上翅膀飞回老山阵地。他屡次请战被拒,却并没有灰心。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王爱军得知政治部刘主任要上前线视察工作,需要熟悉路况的向导时,他立即请缨:"报告连长,我熟悉每一条通往阵地的路!那里地形复杂,越军特工时常出没,必须由熟悉情况的人带路!"连长被王爱军的机智勇敢所打动,最终同意了这个提议。 当王爱军终于回到血与火的战场时,战友们纷纷围上来,关切地询问他在后方的情况。王爱军淡淡一笑,说:"后方太平静了,还是前线踏实。我们是战士,就应该冲锋在最前沿!"话音刚落,一阵剧烈的爆炸声就从不远处传来——越军又开始了疯狂的进攻! "全连注意!迅速就位,准备还击!"伴随着连长一声令下,240团的战士们像猛虎下山,飞快地奔向各自的战位。 王爱军和战友石三宝负责一处据点——石三宝射击,王爱军压弹。一夜激战,石三宝的枪管都快烧红了,整整打光了1500发子弹!累得直不起腰的石三宝向王爱军使了个眼色:"老弟,咱俩换换,让我歇口气。"王爱军会意,一把接过冒着青烟的枪,纵身一跃冲出掩体,朝着越军猛烈开火。 两发炮弹带着刺耳的啸叫,在王爱军身边炸开!他左腿中弹,鲜血顿时染红了军裤。但王爱军似乎感觉不到疼痛,仍然一瘸一拐地坚持战斗,并及时向指挥部报告敌情。一旁的班长张茂忠见状,连忙冲过去想为他包扎。 突然,一个黝黑的东西呼啸着飞来,落在张茂忠脚边。"手雷!"张茂忠大喊一声,下意识地闭上了眼睛。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受伤的王爱军纵身一跃,扑向那颗即将爆炸的手雷。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过后,张茂忠睁开眼,只见自己虽然被炸伤,肠子都流出来了,但居然还活着!再回头看,王爱军已经倒在血泊中,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王爱军牺牲后,战友们含泪将他的遗体送往太平间。即便是在火化前,他们已经仔仔细细地为他清理了全身的弹片,但当骨灰出炉时,一块块弹片却随着灰烬哗哗落下——足足89块!这触目惊心的一幕,令在场的战友无不潸然泪下。那一块块弹片,生动诠释了什么叫"碧血铸忠魂,热血写丹心"。 1987年6月,王爱军生前所在部队作出决定,追认这位英雄战士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追记他一等功。 此时此刻,在遥远的故乡,王爱军的父母还不知道儿子已经牺牲。当他们收到部队寄来的王爱军的遗物时,一个个忍不住老泪纵横——儿子临行前,他们曾塞给他一些路费,叮嘱他路上细花;可这些钱,连同部队每月发给他的津贴,王爱军分文未动。就是这样一个孝顺、节俭的好儿郎,就这样长眠在了祖国的边陲……

0 阅读: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