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狂欢的背后:中国汽车产业的生死劫 2025年3月29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

人工智能服务 2025-03-30 13:13:20

价格战狂欢的背后:中国汽车产业的生死劫 2025年3月29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有着诸多大佬的发言,有王传福对于电动汽车未来的规划,王传福表示未来要在智能化、电动化、全球化继续努力,新能源汽车要在新技术上持续突破,构建新的鱼池。用真正领先的技术征服市场,征服全球。 就在大家为未来展望的同时,国家发改委在会上的发言,犹如一盆冷水泼到了新能源汽车上,发改委批评了某些车企为“销量第一”、“市场占有率新高”的营销口号,这些口号很容易误导消费者,有的销量第一并不是真正的销量第一,而是加了定语的销量第一,除此之外,还存在着虚假宣传,同行之间恶意抹黑,故意打价格战,这些非正当竞争的手段,正在把中国汽车产业推向危险的边缘。 现在很多新势力汽车展厅,一进门就看到“直降5万”“零首付购车”的标语。有车企高管私下坦言:“现在卖一辆亏两万,但不敢停下价格战。”如果不跟进,销量又上不去,月销量的数据就会很难看,通过数据显示,汽车行业平均利润率从2022年的5.7%暴跌至2023年的4.3%,而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强度更是三年来首次下降。这背后是恶性竞争的残酷逻辑:用资本厚度而非技术实力决定生死。我曾亲历某新势力品牌的内部会议,负责人直言:“只要把对手熬死,市场就是我们的。” 更令人心惊的是竞争手段的异化。某车企为打击竞品,雇佣水军批量制造“刹车失灵”的虚假投诉;另一家则在直播中公然拆解友商车辆,用剪辑手法放大瑕疵。甚至还有为了让竞争对手的SUV失速,在高速上猛加油门,猛踩刹车,把油耗搞到接近20个油,而这些行为已超出商业伦理的底线,将技术竞赛扭曲为舆论厮杀。 现在大家最怕的就是劣币驱逐良币,但现在恶性竞争的恶果已经在产业链上慢慢的蔓延了, 比如在某电池的供应商,为了配合终端车企的降价要求,他们不得不把电池护板的保护壳从原来的2毫米变成1.5毫米,而一家自动驾驶芯片企业,因车企压价太狠,直接退出了L4级研发项目。这种“成本转嫁”的游戏,最终让产品质量成为牺牲品。论坛上披露的数据触目惊心:2024年新能源汽车投诉量同比增长67%,其中电池安全问题占比超四成。 面对新能源汽车的乱象,国家发改委亮出的整治组合拳可谓及时。建立全国统一价格监测体系、实施关键技术强制召回、清理地方保护政策,这些措施直击恶性竞争的命门。但在我看来,要根治顽疾还需更深层次的变革。 央企战略性重组释放出强烈信号。当东风与长安启动整合,一汽加大新能源投入,这种“国家队”的集结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要重构“研发-制造-供应链”的产业生态。国资委数据显示,2024年三大汽车央企在“三电”领域的自主化率已达92%,这种全产业链布局才能打破“价格战-降本-质量下滑”的死循环。 而“红黑榜”制度的建立,或将重塑行业价值观。把质量安全白名单与资本市场的融资便利挂钩,让“技术投入占比”“专利数量”成为比“销量增速”更硬的考核指标,才能真正引导企业回归价值创造的初心。 今天的中国汽车产业,正经历着从“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发展”的阵痛。那些还在用亏损换市场的车企,就像赌桌上押上最后筹码的赌徒;而那些坚持技术深耕的企业,则在默默修筑抵御风暴的护城河。国家发改委的这次警示,不仅是对乱象的纠偏,更是对中国制造转型期生存哲学的拷问——我们究竟要缔造一个被价格战摧毁的“虚胖巨人”,还是培育出真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 当特斯拉用4680电池掀起新一轮技术革命,当丰田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日益迫近,留给中国车企的窗口期正在缩短。这场始于价格战的行业洗牌,终将以技术决胜负。或许五年后再回望,2025年的这场整顿,会成为中国汽车产业从野蛮生长走向理性繁荣的历史拐点。

0 阅读: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