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梳理了文章结构,优化论述逻辑,让表达更流畅、专业,同时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 :
最近,各大平台上写文章的人数似乎一夜之间锐减,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此前,平台上的文章内容,多围绕股票投资展开,像各类战技打法,以及热门股票推荐。过去十几年,投资者对这些内容已经习以为常,龙头战法、波段战法、强势股弱转强战法等,曾一度盛行。但如今,这些策略不仅失效,还让投资者屡屡受挫。
原因在于,量化交易的兴起,使得这些策略在量化面前无所遁形。量化交易就像洞悉了投资者的底牌,过去胜率颇高的战法,如今败率大增。与此同时,过去备受争议的 “开超市” 式平铺投资策略,如今也鲜有人提及。
“开超市” 式投资,本质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早期的基金多采用这种模式,广泛选股,从小票到中大盘股均有涉猎。后来,基金开始集中资金抱团,但最终效果不佳,因操作手法被市场熟知,导致近年来基金业绩惨淡。早期,哪怕规模较小的基金,持仓也多达几十甚至上百只,尽管那时基金也有亏损,但远不及现在严重。如今,其他股票普涨,基金持仓却停滞不前,一旦调仓卖出,股票反而上涨。
在投资咨询过程中,很多股民会问:“这只股票破位了,要不要割肉?”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早期活跃在上世纪90年代至2015年的老股民,如今大多已退出市场,主要原因是2015年前后的投资逻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2015年前,价值投资理念尚未普及,银行股、中石油等大盘股备受冷落,投资者更倾向于小票。但2015年后,价值投资兴起。
东方通信开启了连板妖股的时代,此后这种模式一直延续。然而,近年来这种模式越来越难以奏效,投资者往往在短期内盈利后,又将利润回吐。但股民们的思维仍被这种模式禁锢,只有当新的投资理念占据主导,并持续较长时间,投资者的思维才可能改变。
无论是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还是市场经济,都存在盈利和亏损的群体,关键在于能否适应市场变化。投资和做生意一样,不能依赖老经验,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市场。就像零售行业,胖东来能够成功,而其他超市却失败;新能源汽车领域,小米汽车的销量表现出色,并不完全取决于产品质量。
许多投资者习惯指责市场,要求公平公正。就像有朋友留言称,若不频繁操作,资产早已翻倍,可因为频繁买卖,利润大幅缩水。但在资本市场中,弱者必须适应强者制定的规则,遵循市场的最新规则。
其实,最痛恨量化交易的并非普通投资者,而是大型游资。未来,他们之间会形成一种平衡。投资者要做的,就是坐山观虎斗,第一时间捕捉到这种平衡,掌握适应现阶段市场的投资策略。在市场调整阶段,投资者可以选择躺平或空仓观望。
从政策层面来看,政策支持资本市场稳健上涨,但并不鼓励短期内出现大量暴涨的股票。若投资者都选择躺平,市场成交量将下降,抛压减轻,股票波动趋于平稳,这种缓慢、持续的上涨,更能吸引风险厌恶型投资者,推动市场走向良性循环。
纵观市场历史,几乎所有的崩盘都源于投资者的欲望和贪婪。暴涨并不能吸引银行存款流入市场,而缓慢、持续的上涨,才是吸引长期资金的有效方式。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