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男不婚女不嫁。”在云南一村落,男女一律不婚。但一到晚上,小伙会偷偷从窗户爬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5-03-30 19:42:05

“这里男不婚女不嫁。”在云南一村落,男女一律不婚。但一到晚上,小伙会偷偷从窗户爬入姑娘花楼,天亮之前再匆匆离去。   泸沽湖位于云南与四川交界的山区,摩梭人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   摩梭人是古羌人后裔,最早分布在我国西北一带,后来逐步迁移至西南。   这里的摩梭人遵循母系制,而最具特色的习俗便是走婚制。   摩梭人认为,家庭中的母亲是家族的中心,所有的事务和决策都由母亲主导,而男性更多的是参与到家庭的物质生产中来。   在这一制度下,男女双方不以结婚为基础维系关系,而是依靠“夜合晨离”的方式维持彼此的亲密关系。   母系制在古代文献中已有相关记载。   在唐代,西羌地区便有了以女性为王的“东女国”。   到了康熙年间,达赖喇嘛随行的果亲王在护送达赖入藏的过程中便曾亲眼见证过摩梭人的走婚,并为此作诗歌记载。   泸沽湖周围群山环抱,交通闭塞,这使得摩梭人与外界的接触较少。   由于长期与世隔绝,摩梭人保持了自己独特的社会结构。   传说中,摩梭人之所以实行走婚制度,部分原因是因为在古时摩梭人部落的男性因战争而大多失去,当地女性无法依照传统方式婚配。   因此,女性开始承担家庭的重任,同时采用一种不需要正式婚姻的关系形式。   在摩梭人文化中,男孩和女孩在十三岁后都会举行仪式。   男孩的“穿裤礼”由舅父主持,仪式中,少年用长矛穿越屋顶,之后他会向客人敬酒并表达感激。   女孩则在母亲的指导下举行“穿裙礼”,穿上成年服饰并留起发辫。   无论男女,成人仪式中都有一项谢狗仪式。   梭人相信,狗曾由天神送来五谷种子,并有着拯救始祖的传说。   在仪式中,少年少女都要喂养狗。   摩梭的走婚形式非常自由,男女双方若对彼此心仪,便可在夜晚通过特殊方式相会。   男性常常悄悄爬上女性的窗台,而在黎明之前离开。   这种方式并不要求男女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   每个人可以有多个伴侣,具体的数目由个人的喜好和能力决定。   这种模式无固定时间,双方互称为“阿夏”。   在这种关系中,男女双方的责任主要体现在育儿和家庭的责任分担上,但并不拘泥于传统婚姻模式中的角色。   在摩梭人的文化中,走婚并不影响家庭的稳定性。   若走婚关系出现问题,双方可以自由选择结束关系或寻找新的伴侣。   这种自由度给了男女平等的选择权。   然而,走婚虽然可以自由建立和解除,但并非没有规则。   摩梭社会对走婚的规范相当明确,亲戚之间不允许走婚,且不能同时与多位伴侣保持关系。   走婚的开始是悄然进行的,一段时间后,男子才会与女方家人接触,并最终在生育后公开。   经济条件虽然不是必须的,但男子的家庭条件优越往往能为走婚提供保障。   每年,男方需赠送女方衣物等礼品。   如果礼品往来频繁,感情稳定,走婚关系往往能持续多年。   男子通常会参与女方家的祭祖活动,这种文化交流加深了双方的联系。   年长的摩梭人曾经参与过上百次走婚,而一些年轻人则可能一生只有一次这样的经历。   一部分女性认为,走婚比结婚更为简单,不需要承受结婚带来的纷争;   而另一部分女性则认为结婚能够提供更多的安全感,尤其是在需要共同承担生活压力时。   随着外部文化的影响,摩梭地区的传统婚姻形式受到现代婚姻观念的冲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离开家乡,接受教育。   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倾向于结婚,认为结婚能够为家庭提供更好的经济保障,而走婚则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实际困难。   像差措这样的人物便是现代摩梭女性的代表。   她的父母选择结婚,而她的姐妹们则各自选择了走婚或结婚。   差措自己经营着一间宾馆,忙碌的工作让她无暇考虑走婚的事情,虽然她的外貌吸引了不少游客,但她依然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法。   摩梭人的走婚文化,虽然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逐渐发生改变,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他们对爱情和家庭的独特理解。   参考文献:[1]赵心愚.中国西南扎巴人、摩梭人“走婚”的范围与界限——兼论其对母系家庭形态存续的影响[J].民族学刊,2018,9(1):19-24102-10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