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美国曾秘密做过一个名为生物圈二号的实验,将4男4女关一起两年,当他们被释放出来时,令所有人都震惊了。 2011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了他们通过“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发现的一颗类地行星“开普勒-22b”。 “开普勒-22b”位于距离地球约600光年的恒星系统中,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接近地球的宜居行星。 科学家们在长时间的探索后,终于找到了这颗行星,其温度和条件非常适合液态水的存在。 相比其他星球,开普勒-22b的轨道周期为290天,温暖如春的气候使得它成为一个理想的宜居候选者。 尽管它距地球遥远,科学家们依然对此充满期待。 根据中科院天文台的研究员王思潮的分析,宜居星球的必备条件包括水、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恒星。 在这些基本条件下,行星的质量、距离恒星的远近、以及表面是否能够保持液态水都成为了关键因素。 而“开普勒-22b”恰好具备了这些条件。 它处于“宜居带”中,这一带指的是距离恒星的适当距离。 “宜居带”是科学家寻找类地行星的关键区域。 这个带状区域内的行星温度适宜,不会太热也不会太冷,既不会蒸发掉水资源,也不至于被冰冻。 地球之所以能够维持生命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太阳的稳定性。 而开普勒-22b也有着与太阳类似的恒星。 然而,600光年的距离意味着现有的技术无法在短时间内到达该行星。 但随着太空探索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家们对这颗星球的进一步研究充满希望。 或许有一天,人类将能够突破这一巨大的空间障碍,抵达这颗星球。 在太阳系内,火星也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点。 火星的条件与地球十分相似,它有一层薄薄的大气层,且表面曾经存在水的痕迹。 尽管目前火星表面气候严酷,但科学家们一直相信火星上曾经存在过生命,甚至可能在某些条件下仍然存在生命的迹象。 火星的探索已经进行多年,多个探测器和探测车已成功着陆。 其实在多年前,科学家们就做过模拟移居的试验。 “生物圈2号”项目的设立可追溯至1980年代,当时美国科学家们对人类能够移民外星充满了幻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类亟需解决在外星环境中生存下来的物质保障问题。 这个问题的核心,便是如何创造一个可持续自给的生态系统。 因此,“生物圈2号”计划应运而生。 这一宏伟的项目由名为“空间生物圈创投”的公司发起,投资人是著名富豪爱德华·巴斯。 他们在亚利桑那州沙漠中建造这个生态系统,因为该地区广袤、人口稀少,且环境封闭,恶劣的气候条件与火星等外星环境有相似之处。 1984年,“生物圈2号”正式立项,1991年,八位志愿者最终进入了这一人工生态系统。 “生物圈2号”内有着多个被精心设计的热带雨林、海洋、草原、沼泽等,甚至包括数千种动植物。 项目组从世界各地收集了近4000种动植物,热带雨林中飞翔着蜂鸟,湿地中栖息着火烈鸟,海洋中游动着五彩斑斓的珊瑚鱼和章鱼。 最初的几个月,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穹顶洒在大地上,绿色的植物与飞舞的昆虫共同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然而,最初,由于没有足够的经验,许多动植物开始大幅度减少。 一开始,海洋中的鱼类数量急剧下降,水质也开始变得浑浊。 接着,鸟类的数量也开始下降,蝴蝶、昆虫等小型生物更是面临灭绝。 最为严重的问题是植物无法有效供氧,氧气含量下降至了14%的危险水平,成员身体状况急剧恶化,出现了头晕、乏力等症状,有些成员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呼吸困难。 此外,由于农业生产的不稳定,农田中的作物丰收困难,成员们的日常饮食变得越来越单一。 粮食短缺导致了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引发了成员间的争吵和冲突。 在面临一系列困境时,团队决定向外界寻求帮助。 尽管这一决定违背了“生物圈2号”项目的封闭原则,但在生死存亡之际,大家选择了妥协,要求科学家们通过外部补给提供急需的氧气和食物。 1993年,在“生物圈2号”实验中,内部问题不断恶化。 科学家小组进入密闭舱体,试图挽救身心疲惫的志愿者们。 在外界,“太空生物圈公司”宣称实验一切顺利,隐瞒危机。 专家们的介入,更多是为了掩盖冲突。 到了1993年9月志愿者们经历了两年的封闭生活,终于走出实验舱。 参考文献:[1]早期太空移民或将移居外星洞穴似石器时代[J].创新科技,2012(6):57-57
1991年,美国曾秘密做过一个名为生物圈二号的实验,将4男4女关一起两年,当他们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5-03-30 19:42:2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