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新疆一小伙子给钱学森写信,信中直接指出钱学森的错误,以为不会有回信,

浅笑对风吟 2025-03-30 23:01:21

1964年,新疆一小伙子给钱学森写信,信中直接指出钱学森的错误,以为不会有回信,没想到不久之后收到回信,钱学森在信中回复:“我很感谢您指出我的错误!也可见您是很能钻研的一位青年,这使我很高兴……” 196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个平凡工作日,阳光正烈。郝天护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放下手中的农具,望向远处连绵的天山。作为清华大学的毕业生,他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这片广袤的边疆参与建设。虽然学历不凡,郝天护却与其他知青一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在新疆的条件异常艰苦。白天,烈日炙烤着大地;夜晚,寒风呼啸着穿过简陋的宿舍。郝天护和战友们住在土坯房里,饮食简单,物资匮乏。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在宿舍的角落,他用几块木板搭建了一个简易书架,上面整齐地摆放着从北京带来的专业书籍和期刊。 每当劳动结束后,许多战友选择休息或娱乐时,郝天护却点亮煤油灯,埋头钻研那些复杂的物理公式和理论。有时,他会组织团场的其他有学术背景的知青一起学习讨论,在荒漠中建立起一个小小的"学术共同体"。农闲季节,这样的聚会更为频繁,他们相互交流、启发思想,维持着与学术前沿的联系。 获取最新期刊在当时并非易事。郝天护通过给北京的老师和同学写信,请他们寄来最新的学术资料。每当邮递员带着这些"知识包裹"来到团场,总会引起一阵小小的骚动。郝天护尤其关注钱学森的论文,这位当代中国科学界的巨擘始终是他心中的偶像。 一个寒冷的冬夜,郝天护像往常一样阅读着最新收到的学术期刊。其中刊登了钱学森的一篇论文,他仔细研读着每一个公式、每一段论述。突然,他的眉头皱了起来,拿起铅笔在纸上开始演算。一遍、两遍、三遍...结果始终与论文中的不符。 "钱老的论文中可能有计算错误?"这个念头让他既兴奋又忐忑。他找来团场里的几位有数学背景的战友,请他们帮忙验算。经过反复推导,大家一致认为这处计算确实有误。 郝天护陷入了两难:作为一名无名小卒,直接指出国宝级科学家的错误是否妥当?但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对待学术不实事求是又违背了钱学森本人一贯倡导的精神。经过数日思考,他决定给钱学森写信,实事求是地指出这个错误。 信写好后,郝天护在一个周末徒步十里到团场邮局。黄沙漫天,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戈壁上,手中紧握着那封可能永远得不到回应的信。走到邮局门口时,他又犹豫了:一个边疆青年,会得到钱学森的重视吗?但最终,他还是将信交给了邮递员。 几周后,一封来自北京的信件送到了郝天护手中。当他看到信封上那熟悉的名字时,激动得难以置信。拆开信封,映入眼帘的是钱学森工整的字迹:"我很感谢您指出我的错误!也可见您是很能钻研的一位青年,这使我很高兴..." 更让郝天护惊讶的是,钱学森在信中还邀请他将发现写成短文,系统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计算过程。这种对真理的尊重和对年轻人才的提携,充分体现了一位大科学家的襟怀和风范。在中国科学界的最高殿堂,钱学森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而对错误讳莫如深,反而以开放的态度欢迎批评和指正。 钱学森的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并非偶然。作为新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奠基人,他始终坚持科学的严谨态度。无论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担任教授期间,还是回国后领导尖端科研工作,钱学森都坚持真理至上的原则。即使面对一名远在新疆的普通知青,他也秉持同样的学术标准和尊重态度。 收到钱学森的回信后,郝天护怀着无比敬仰和感激之情,立即着手撰写那篇短文。他花了几个晚上,精心构思、推敲每一个公式、每一段论述,最终完成了约700字的学术短文,详细阐述了自己发现的计算错误及更正方法。这篇短文很快就寄回了北京。 让郝天护没想到的是,钱学森不仅认真阅读了他的短文,还将其推荐给了学术期刊发表。这对于一个身处边疆的知青来说,无疑是极大的鼓舞和认可。郝天护的名字因此在学术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他的发现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受到这次经历的激励,郝天护在新疆兵团的表现更加出色。他开始在团场组织起学习小组,向战友们传授物理、数学等基础知识,并经常讲述钱学森的故事和科学精神,激励更多知青在艰苦环境中保持学习的热情。这个小小的学习小组逐渐成为团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不少知青在此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条件。 当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郝天护抓住机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专攻固体力学。这一专业与钱学森的研究领域紧密相关,郝天护也因此有机会更系统地学习和延续钱学森的学术思想。毕业后,他成为了一名受人尊敬的科研工作者,将钱学森的治学精神传承下去。

0 阅读: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