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一名志愿军战士前往阵地送弹药,当他抵达时,却发现所有干部都已牺牲,剩下的战士们也陷入混乱,谁也没有想到,在这危急时刻,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最终立下了大功。 王德明的军旅生涯始于1947年,他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等多次重大战役,曾在解放上海的战斗中英勇杀敌,荣立二等功。 然而,频繁的战斗也让他身负伤痕,留下了神经性头痛等后遗症。尽管如此,当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他仍然毅然决然地请缨入朝。 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上级将他安排在后勤担任担架员。即使不能冲锋陷阵,能为前线送去急需的弹药,把伤员平安送回后方,王德明也觉得心满意足。 在朝鲜战场的第四次战役中,王德明所在的连队奉命在汉滩江南岸阻击敌人。 美军为了切断志愿军的补给线,在江两岸布下重兵,炸毁桥梁,发动密集轰炸,五连伤亡惨重。弹药供应中断,伤员无法撤离,战士们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 在这危急关头,王德明挺身而出,一次次涉水渡江,冒着敌人的炮火,将弹药送上前线,把伤员接回后方。 然而,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 当王德明第十九次运送弹药到达阵地时,等待他的却是一个令人绝望的场景:原本指挥战斗的干部已经全部牺牲,幸存的战士只剩十几个新兵,整个阵地乱作一团,濒临失守的边缘。 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德明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而是凭借多年的战斗经验,临危受命,毅然担起了指挥的重任。 他迅速稳定军心,合理分配兵力,调整火力布局,让战士们重新振作起来。 凭借他的指挥,志愿军战士以寡敌众,巧妙地利用地形和火力优势,一次次击退敌人的进攻。 面对最后一波来势汹汹的敌军,弹尽粮绝的志愿军战士在王德明的带领下,毅然举起大刀,发起了一场殊死搏斗。 他们血战到最后一刻,直到援军及时赶到,才得以保住了这个至关重要的阵地。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王德明身先士卒,以一当十,亲手击毙敌军三十余人。 他不畏艰险、机智果敢的表现,为部队扭转了战局,也为自己赢得了“一级战斗英雄”的崇高荣誉。 然而,面对上级的赏识和升迁,这位谦逊的战士却选择了退居二线。他坚持要把宝贵的机会留给更有才华的人,自己则甘愿回到家乡,过起了平凡的农耕生活。
1951年,一名志愿军战士前往阵地送弹药,当他抵达时,却发现所有干部都已牺牲,剩
寒梅傲骨雪中情
2025-03-31 08:48: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