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山东一农民号称要培育出,育亩产达1500斤的玉米新品种。大家掰着手指

裂谷长河 2025-03-31 10:07:02

1972年,山东一农民号称要培育出,育亩产达1500斤的玉米新品种。大家掰着手指头数了数,连连摇头,都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事情是,就是这个只有初中学历的农民,不久后直接让世界为之震惊......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李登海,于1949年出生于山东莱州,父母都是当地的农民,所以从小李登海就对农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17岁的那一年李登海初中毕业,按照父母的规划是想让李登海继续深造,可是李登海却想要回家从事农产品的研究。   拗不过李登海的父母只得同意他回家务农,当时山东地区的玉米产量很低,一亩地一年到头来也就只能收获200-300斤的粮食。   李登海曾经对身边的人说“我们中国人向来都是以勤奋著称,可是这粮食产量却一直都上不去,长此以往,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的粮食生产”。   一次李登海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声称美国的一种玉米年产量竟然能够得到2500余斤。   这可羡慕坏了李登海,他迫切想要提高当地的农作物产量,于是他找来当地生产队的一些年轻人,共同商讨研发新品种高产量的玉米作物。   在李登海的“游说下”,许多年轻人选择加入到李登海的队伍中,李登海为队伍定下目标,一定要研制出来产量达到一千五百斤的玉米品种。   听到李登海夸下的“海口”,许多人都纷纷开始嘲笑李登海,有人说“李登海疯了,这是在痴人说梦”。   还有人说“李登海估计是发烧烧傻了吧?这么多年我都没听说过咱们这有年产量1500斤的玉米”。   可是李登海却不这样认为,随后他和团队的年轻人们购买了大量的农作物相关的书籍,很快就将培育品种的基本要领掌握在手。   要知道研究农作物的专家们几乎每天都要坚守在自己的试验场“田地中”,李登海也一样,除了吃饭睡觉,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田地中度过。   皮肤被晒的黝黑,为此同村的许多居民还给李登海起了外号“拼命三郎”。   听到村民们给自己取的外号,李登海笑了笑说道“管他什么三郎,能够研制出高产量的玉米品种,那才是真正的狼”。   在村民们的质疑声中,李登海等人研制出来的品种很快就播种下去,在李登海的呵护下玉米长势喜人。   第二年丰收时,李登海培育的新品种竟然真的突破了亩产1000斤的大关。   此时的村民们才意识到,原来李登海的想法不是痴人说梦,而是真真切切的存在于世。   1000斤的目标突破之后,李登海又给自己的团队定下目标,要突破1500斤的标准。   李登海当然知道,1500斤的标准很难完成,可是他认为美国人都能够研制出来2500斤的品种,那我们也一定可以。   1974年时李登海被推选为农民科学家,并被派送到莱州农学院进行深造。   在这一段时间中李登海的种子培育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负责教授李登海的教授对他非常欣赏,将20粒来自于美国的玉米品种“XL80”送给李登海。   得到这些种子之后李登海如获至宝,为了将XL80种子进行改善,李登海每天恨不得吃住在实验室。   在李登海的努力下,成功的研制出了自己培育的“掖107”玉米种子。   可是这种种子还不能达到李登海的预期目标,紧接着他又将“掖107”和“黄早4”种子进行杂交。   为了能使最新款的杂交种子健康成长,李登海带着团队工作人员来到海南租地育种。   1979年时李登海才将最新款杂交种子收获到手,获得了七斤二两的“掖单2号”种子。   一经收获李登海就迫不及待的带着这七斤二两种子回到老家,他将这些种子播撒在自家的土地中。   令人感到可喜可贺的是,这些种子在李登海团队的精心呵护下长势喜人,甚至连玉米茎都要比普通玉米更粗。   第二年“掖单2号”的产量就突破了一千五百斤。   虽然是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是李登海并不满足,2005年时李登海所培育的新品种已经达到了亩产量2800多斤的标准。   李登海多次刷新世界纪录,人们将他与袁隆平并称为“南袁北李”,李登海取得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然而谁能想到李登海却只是一位初中毕业的农民。   如今的李登海已经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依旧奋战在农业一线,当记者采访他时,他说“我还能干,希望能给国家粮食产业再创佳绩”。   在这里祝福李老先生长命百岁,为我们农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0 阅读: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