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型关战役开始6天后,其实还发生了一场令人意想不到的伏击战,虽然不如平型关战役出名,歼敌人数也有限,但后来却影响到整个华北战局,你知道吗?
提起我军在抗日战争初期的高光时刻,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声名赫赫的平型关大捷,这也的确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取得的第一个对日作战的重大胜利。
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一仗打出了我军的军威,115师也因此名扬天下。但世人大多知晓平型关,而不知另一场名气虽然不大,却收益巨大的伏击战,那就是冯家沟伏击。
值得一提的是,冯家沟伏击战也是115师参与战斗的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之战。只不过,与平型关不同的是,指挥这场战斗的不再是115师师长林总,而是素有军中“三杨”之称的其中之一——杨成武将军。
而且这一战,仅发生在平型关战役的六天后。
国共联合抗战后,八路军开赴山西作战,打击侵略者。山西是当时的第二战区,由于七七事变的爆发,华北迅速沦陷,使得山西的防守压力倍增。
阎锡山的晋绥军也被迫在北、东两个方向同时阻敌,正面作战十分吃力。在这种大背景下,此时的八路军主要以打击日军的后勤和补给为主,为正面战场减轻压力。
事实上,这一打法十分有效,平型关一鸣惊人不说,在这次战斗之后不久,115师再次出奇兵,决定在冯家沟再打一场伏击战,还是打鬼子的运输队。
在忻口会战打响后,日军主力抽调前线,兵力紧张,后方十分空虚。
当时甚至出现了驻守涞源城的一百来号日军,在遭到115师独立团1营袭击后,直接弃城、不战而逃的场景,着实令人惊叹......
要知道,抗战初期的鬼子兵,战斗力爆表,后勤保障完备,而且还没有遭受过重大挫折,几乎是不把任何中国军队放眼里的,甚至常常还会发生十个日寇就能嚣张到占一个城镇的奇观。
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日军的心理战和恐吓战术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间接说明了日军在山西兵力的捉襟见肘。毕竟因为应付会战,日军对部分占领地区实际上统治的确比较薄弱。
当时,115师与日军有来有回的打了几场,歼敌近百人,击毁日军汽车一百多辆,独立团还趁机收复了广灵县城,只是很快又被敌人夺回,而这里的这位独立团团长正是杨成武。
而115师在对战局形势经过深思熟虑的考量后,决定由杨成武率领独立团在冯家沟设伏,狠狠地打它一下。当时独立团也接到由师部转来、来自八路军总部的电令,要求该部向敌后挺进,并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
随即,独立团迅速展开行动,并派出侦察小队,侦察敌情。
之所选择冯家沟,是因为这里地理位置优越,该村位于广灵和灵丘两城之间,而且有公路从村中穿过,交通便利,是鬼子运输队的必经之路。
更重要的是,公路两边都是悬崖峭壁,山上还有很多大石头,犹如一线天,是伏击车队的绝佳位置。最关键的还有一点,这里距离两座县城都距离颇远一旦战斗打响,可以迅速解决战斗,还能在敌人援军赶来之前打扫完战场。
摸清了日军运输队的规律后,杨成武果断做出了战前部署,并从涞源城率部急行军200多里赶到冯家沟伏击点。
独立团两个营的兵力,埋伏在冯家沟的隐蔽处。一营的一连、二连分别在公路的西、东两侧高地,四连隐藏在路旁的山坡,三连则是作为整场战斗的预备队。
一营准备打击广灵方向过来的日军,而三营则在另一个方向埋伏,准备伏击来自灵丘的日军。独立团已经将口袋扎好,不管日军的运输队从哪个方向过来,都会被轻松剿灭。
按理说,日军在平型关吃过败仗,应该引起重视,但受限于兵力不足,以及日军一贯的嚣张气焰,认为平型关可能只是个例,不足为惧,虽然对运输队有所防卫加强,但也并未特别重视。
随着时间推移,日军运输队果不其然的从广灵方向开来。
这支鬼子运输队的规模不小,打头的是二十多辆三轮车,后面还跟有汉奸、伪军和骑兵,随后就是装载满满战略物资的一百二十多辆大车,每辆车都由三四匹骡马拉运,垫后的同样是骑兵。
运输队进入伏击圈后,战斗的过程堪称迅捷。当杨成武发出攻击命令后,日伪军顿时慌作一团,想在慌乱中组织起抵抗,但根本不是占据了有利地形的独立团的对手。
整个战斗仅仅只用了三十分钟,除了极少数骑兵逃走外,几乎被全歼。
而这次战斗的收获也特别丰富,光是罐头、饼干等食品都缴获了两千多箱,其他武器弹药加起来也超过了一百来箱,更有不少的骡马好大车。
这场大捷后,独立团乘胜追击,接连收复了包括广灵、灵丘、易县在内的七座县城,在敌后给了日军重创,也获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初步建立起了华北根据地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