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6月,一次全国医疗工作会议上,一向好脾气的毛主席怒了。 他拍着桌子生气地批评:“说来说去,全是城市的医疗成就!我国绝大多数人民都在农村,为什么只字不提农村的医疗成就?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有这样一群可爱的人,他们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赤脚医生”。 这些赤脚医生,他们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高等医学教育,却凭借着一颗为乡亲服务的心,以及短期培训所学的知识和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为村民们解决了无数的病痛。 他们走村串户,为乡亲们送医送药,哪家孩子发烧了,哪家老人摔倒受伤了,他们总是随叫随到。 后来人们才知道,赤脚医生的存在多亏了毛主席。 1965年6月,在一次全国医疗工作会议上,毛主席听到卫生工作汇报中几乎只提及城市医疗成就,对农村医疗只字不提,一向好脾气的他震怒了,拍着桌子批评道:“说来说去,全是城市的医疗成就!我国绝大多数人民都在农村,为什么只字不提农村的医疗成就?” 正是这一怒,揭开了新中国农村医疗改革的序幕,当时城乡医疗资源分配极度不均衡,高级医疗人员近七成集中在城市,用于830万享受公费医疗人员的经费,竟然超过了用于5亿农民的医疗投入,农村地区医疗条件极其落后。 城市居民享受着完善的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制度,而广大农村却基本处于自费医疗状态,1965年时,全国仅有十余个省区的部分县实行合作医疗,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十分突出。 毛主席早年因医疗条件落后失去双亲,他深知农村医疗资源匮乏的痛楚,对卫生部门重城市轻农村、服务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更是无法容忍,他作出指示,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 在毛主席的指示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医疗革命在全国展开,大批医疗人才奔赴农村,“赤脚医生”制度应运而生,这些赤脚医生,大多来自农村,经过短期培训后返回家乡,为乡亲们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到1977年,全国85%的生产大队实现了合作医疗,赤脚医生队伍发展到150多万人,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农村医疗体系,不仅改善了农村医疗状况,更为世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 毛主席的这次震怒,不仅仅是对医疗卫生事业的一次变革,更是对社会公平、人民福祉的坚定追求。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和“点赞”,方便您下次看到更加精彩的内容,祝您生活愉快,感谢支持。
1965年6月,一次全国医疗工作会议上,一向好脾气的毛主席怒了。他拍着桌子生气
盼柳说评你好
2025-03-31 12:49:3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