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已经陷入群体性迷失!”清华大学教授说:“目前举国上下都在讲发展,而这些都是物质发展。现在我们陷入了一个群体迷失,忘了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就是人自身的发展。半人太多,连人都不会做,那这个社会永远没有幸福指数可言。” 这种“半人化”的症候早在民国时期就已埋下伏笔。1948年,建筑学家梁思成在清华演讲时痛心疾首:文科生不懂基础科学,理科生缺乏人文素养,教育正在制造“被锯成两半的木头”。 七十年后,彭林教授的观察更为冷峻:今天的“半人”已不仅是知识结构的残缺,更是精神世界的荒芜。 这种荒芜在现实中触目惊心:那位全国物理竞赛二等奖的少年,因室友一句玩笑抡起铁锤制造四死一伤的惨案;某互联网大厂员工自愿签署“奋斗协议”放弃休假,将生命异化为代码和KPI的奴隶;相亲市场上,房产证比人品更受青睐,有人直言“感情可以培养,但房贷不会说谎”。 教育产业化的浪潮加剧了这种异化。当学校将升学率视为生命线,当家长将学区房视为起跑线,当社会将财富积累等同于成功,教育的本质悄然发生了癌变。 某重点中学的课程表上,心理健康课被压缩到每月一节,而晚自习却延长到晚上十点;某高校毕业生简历上,实习经历密密麻麻,却找不到一行关于志愿服务或兴趣爱好的记录。 这种“有用主义”的教育逻辑,正在将人异化为标准化的工具。正如法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但在功利主义的碾压下,这种灵魂的对话早已被分数和证书的喧嚣所淹没。 更可怕的是,这种“半人化”正在成为生存策略。短视频平台批量生产“成功学大师”,将人际关系简化成“向上社交36计”;直播带货中,主播一句“全网最低价”就能让观众陷入抢购癫狂;万柳书院某富二代的短视频下,20万人争相留言“少爷,老奴来了”。 法国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中预言的群体智商与道德的断崖式下降,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以更吊诡的方式上演:我们并非被迫从众,而是主动缴械,在算法投喂的信息茧房中,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交付给数据工程师设计的程序。 这种群体性迷失的代价正在反噬社会的根基。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中小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的比例同比上升12%,某省重点中学心理咨询室的预约量突破历史峰值。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精神危机正在代际传递:南京某小学的调查显示,68%的学生认为“成功就是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而仅有3%的学生提及“帮助他人”或“追求内心的幸福”。 这种价值观的扭曲,正在制造一批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精通考试技巧,却缺乏共情能力;擅长职场博弈,却不懂生命的温度。 但在这片精神荒漠中,仍有绿洲在倔强生长。敦煌研究院的修复师们,甘坐数十年冷板凳,只为让千年壁画重焕光彩;云南乡村教师张桂梅,拒绝将学生培养成“走出大山的精致利己者”,而是坚持“让女孩成为有信仰的人”。 这些故事没有登上热搜,却悄悄证明了:人之所以为人,正因我们能在实用主义之外,守护那些“无用”的坚持。 要打破“半人”诅咒,需要整个社会的觉醒。个体可以试着做个小实验:关掉算法推荐的短视频,读一本与工作无关的哲学书;在争论时多问一句“事实真的如此吗?”面对“买房结婚”的社会时钟,允许自己按下暂停键思考“这是我想要的人生吗?” 而教育体系更需要一场深刻的革命,从“育才”转向“育人”,让人文精神重新回到课堂中央。正如彭林教授在《礼乐人生》中所言:“真正的完整,从来不是考试满分或年薪百万,而是保有感知美好的心灵、独立思考的头脑和向善的勇气。” 当“半人”成为时代症候,我们或许该重读两千年前《礼记》的箴言:“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选择做“完整的人”,或许是最大的叛逆,也是最后的救赎。
“中国人已经陷入群体性迷失!”清华大学教授说:“目前举国上下都在讲发展,而这些都
潇湘夜雨愁肠
2025-03-31 14:52:06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