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很走心的话 :“有些人,不能忘,因为,不舍得。有些人,必须忘,因为,不值得!关心,是因为爱;生气,是因为在乎;沉默,是因为包容;啰嗦,是希望你能更好的照顾自己;吃醋,是因为不想失去。 诸葛亮,字孔明,生在东汉末年的琅琊阳都,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临沂。他小时候日子过得挺苦,爹早早就没了,跟着叔父到处跑,后来落脚荆州。那会儿他隐居隆中,天天种地看书,自称“卧龙”,觉得自己能跟管仲、乐毅比肩。别看他表面低调,其实心里憋着大志,书读得多了,眼界自然不一样。他就等着一个机会,能让自己跳出茅屋,干点大事。 机会还真来了。公元207年,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三次跑去隆中请他出山。刘备那时候混得不太好,缺个靠谱的军师,看中了诸葛亮的才华。诸葛亮也没拿乔,直接抛出了“隆中对”——联吴抗曹,先占荆州益州,再图中原。这套战略给刘备指了条明路,两人从此搭上线,君臣情谊就这么开始了。诸葛亮走出隆中,投身乱世,跟着刘备打天下去了。 诸葛亮跟刘备的关系,那真是没得挑。他打心底里佩服刘备的仁义,也感激刘备对他的信任。赤壁之战那会儿,曹操几十万大军压过来,刘备的地盘眼看要保不住了。诸葛亮跑去东吴,舌战群儒,说服孙权跟他联手,最后一把火烧了曹军大营。这仗打得漂亮,刘备站稳了脚跟,诸葛亮也彻底证明了自己的本事。可惜后来夷陵之战,刘备非要报仇,诸葛亮劝不住,眼睁睁看着蜀军大败,心疼得不行,但他没甩手走人,还是死心塌地跟着。 公元223年,刘备病死在白帝城,走之前把刘禅托给了诸葛亮。那一刻,诸葛亮是真的难受,刘备对他来说,不光是主公,更是知己。他发誓要保住蜀汉江山,哪怕拼了命也在所不惜。这份情谊,他到死都放不下来,因为不舍得。 刘备走后,诸葛亮把所有心思都扑在刘禅身上。刘禅这孩子,天生不是当皇帝的料,脑子慢半拍,还爱玩。诸葛亮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他没放弃,整天教他怎么治国,怎么做人,连吃饭穿衣这种小事都忍不住念叨几句。他这么啰嗦,不是烦,是真心希望刘禅能争口气,别辜负刘备的江山。 可刘禅实在扶不起来。诸葛亮六次北伐,带着病体上战场,风吹日晒,头发都白了,刘禅却在后方宠信宦官,把朝政搞得一团糟。诸葛亮有时候气得不行,心想这小子怎么就听不进去呢?但他还是忍着,没发火,因为他知道,刘禅是刘备的血脉,他得包容。他也有点吃醋,看到刘禅对宦官比对他还亲近,心里不是滋味,可他不想失去这份责任,只能咬牙撑下去。 再说说魏延,这家伙是个猛将,打仗不要命,可脾气臭得要死,心眼也不小。诸葛亮一开始挺看重他,觉得他能冲锋陷阵,是个好帮手。可时间长了,他发现魏延这人太自我,动不动就跟人抬杠,连他这个丞相的面子都不给。有次开会,魏延当着众将的面顶嘴,诸葛亮没吭声,手里攥着羽扇,心里却凉了半截。他不是生气,是觉得这人靠不住。 后来诸葛亮病重,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特意留了遗计,防着魏延闹乱子。果然,他前脚刚走,魏延后脚就跟杨仪干上了,最后反叛失败,被砍了头。诸葛亮对魏延,没啥不舍,早看透了——这人,不值得留恋。 诸葛亮接手蜀汉后,最大的心愿就是北伐中原,完成刘备的遗志。从公元227年到234年,他六次带兵出征,每次都拼尽全力。可蜀国底子薄,兵少粮缺,面对魏国的铁桶阵,他再聪明也回天乏术。公元234年,他在五丈原病倒了,54岁就走了。那时候他还在写《出师表》,字里行间全是忠心和不甘。他死后,蜀军将士哭成一片,可惜天不遂人愿,他的梦没实现。 诸葛亮走后,蜀汉撑不了多久。公元263年,魏国大军打到成都,刘禅没骨气,直接投降,还被带到洛阳养老去了。后来有人问他想不想蜀国,他居然说“乐不思蜀”,气得人牙痒痒。诸葛亮一辈子鞠躬尽瘁,结果刘禅啥也没守住,蜀汉就这么没了。
一段很走心的话:“有些人,不能忘,因为,不舍得。有些人,必须忘,因为,不值得!
历史有小狼
2025-03-31 18:47:23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