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冬天,一个汉奸带着300多个日军进山搜寻抗联。哪知第二天,汉奸独自回村,告诉大伙儿赶快去山上铲雪雕。 1937年冬天的小兴安岭,一场大雪覆盖了整个东北。太平川永祥屯的村民们聚集在村口,脸上满是震惊和不解。因为就在昨天,他们都亲眼看见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黄有,那个在当地颇有名望的富户,竟然带着一队日军进了山。 "黄有真的成了汉奸?"一个老农民低声问道。 这个消息如同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村子里激起了千层浪。黄有可不是一般人,他是东北抗联的稽查处处长,掌握着大量关于秘密营地的情报。如果他真的叛变,后果不堪设想。 实际上,黄有的"叛变"有着不为人知的曲折。就在几天前,他被日军俘虏。在寒冷彻骨的雪地里,日军剥去他的上衣,将他绑在一棵大树下。黄有宁死不屈,但日军随即改变了策略,给他生火取暖,还送上了棉衣。在日军连哄带威胁之下,黄有突然"软化"了。 "知道秘密营地在哪,但你们要保证我的安全,还得给我好处费。"黄有弯腰哈腰地对日军说道,活脱脱一副汉奸嘴脸。 日军信以为真,立即组织了三百多人的搜山队伍,由黄有带路。谁知黄有早已胸有成竹,他带着日军在茫茫雪原中转圈,避开了真正的抗联营地。日军走了一天又一天,始终找不到所谓的"秘密基地"。 "再找不到,你就等死吧!"日军首领终于怒不可遏,将刺刀指向黄有的喉咙。 黄有镇定自若:"太君,抗联的营地隐蔽得很,再往前走就是了。"他指向更深的山林。日军只得继续前行,却不知正一步步踏入黄有设下的陷阱。 第五天的夜晚,天气骤然变冷,气温降至零下四十多度。日军被冻得瑟瑟发抖,纷纷找地方避风。黄有看准时机,假装上厕所,趁守卫不注意溜进了漆黑的森林。他在刺骨的寒风中跋涉了三十多里,终于摆脱了日军的追踪。 但逃脱只是黄有计划的开始。他知道这支日军对小兴安岭地形一无所知,而这里的严寒足以成为最致命的武器。当他拖着冻伤的双腿回到村子时,村民们都惊呆了。 "快去山上铲雪雕。"黄有对村民们说,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村民们面面相觑,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但看着黄有坚定的眼神,他们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几个壮年男子立刻拿起铲子,向山上走去。 村民们循着黄有的指示,来到山上时,眼前的景象令他们震惊不已。茫茫白雪之中,日军士兵的尸体如雕像般僵硬,被冰雪覆盖。这些侵略者被黄有引入绝境,在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中迷失方向,最终全部被冻死或饿死在了这片他们完全不熟悉的原始森林中。 "黄处长不是汉奸,他是英雄啊!"一位年长的村民恍然大悟。 回村后,黄有却已经不见踪影。他被抗联战士发现时,已经严重冻伤,被送往了一处秘密营地。从他提供的情报,抗联派出了四十多名战士,彻底消灭了残余的日军。这是一场智谋与勇气的胜利,一场无需开枪的战斗。 谁能想到,这位将三百多名日军引入绝境的智勇双全的抗日战士,原本是个富裕的地主?1899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的黄有,21岁时独自来到汤原县太平川永祥屯打拼。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短短十几年间,他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富人。 然而,九一八事变后,目睹日军的残暴,黄有的内心被深深触动。1934年春,当中共汤原中央书记夏云杰在太平川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时,黄有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手。 "我黄有没什么本事,但有一颗爱国的心,只要能抗日,倾家荡产我都愿意。"他捐献了5匹马、10支枪,还承诺卖掉100多石粮食,将钱全部给予抗日游击队。 1935年,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黄有做出了更加惊人的决定——亲自参军。家人极力劝阻,但他态度坚决:"现在抗日到了这个时候,正是需要中国人团结一心的时候,我就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咱家过到这个地步不容易,但是没有国,哪有家?" 就这样,黄有加入了汤原抗日游击队,很快入党,成为一名优秀党员,后来担任了稽查处处长的重要职务。 然而,英雄的结局却令人心碎。在那次智取日军后,黄有的冻伤不断恶化,四肢开始溃烂。营地医疗条件有限,他的伤势每况愈下。有人建议他回家治疗,但他拒绝了:"如果我回去,我的家人会有危险,所以我不能让他们卷进来。" 最终,当部队需要转移时,组织决定留下两名战士照顾行动不便的黄有。不幸的是,这两名战士在外出寻找食物时不幸牺牲。孤身一人的黄有,最终因无人照料而饿死在营地中。 直到四个月后,当第六军参谋长冯志刚带队前来探望时,才在营地外的一个塔墩上发现了黄有的遗体。那一年,他刚满39岁。 每年冬天,太平川的村民们都会登上那座山头,用雪堆起一座雕像,纪念这位用智慧和生命消灭敌人的抗日英雄。
1937年冬天,一个汉奸带着300多个日军进山搜寻抗联。哪知第二天,汉奸独自回村
熹然说历史
2025-03-31 19:21:3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