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谈善》文/高自发图/肖文津袁了凡是大善之人,因此在《了凡四训》中专辟

梦安幽默趣事儿 2025-03-31 19:40:04

《了凡谈善》文/高自发 图/肖文津

袁了凡是大善之人,因此在《了凡四训》中专辟一章劝人行善。这位明代思想家不仅讲述了十个引人入胜的行善故事,还如同手持显微镜的智者,将“善”拆解出真伪、难易、大小、对错等精细层次。他警示世人:若不深究行善之道,只怕会自以为积德行善,实则作恶而不自知。

在辨析“对错之善”时,袁了凡搬出了孔门课堂的经典案例。春秋时期,鲁国有一条法律:凡是鲁国人被别国抓去做奴隶,如果有人出钱把他们赎回来,就可以到官府领取赏金。孔子的学生子贡花钱赎了人,却袍袖一甩,白眼一翻,拒绝接受鲁国的赏金。孔子听说后很不高兴,他认为子贡如此行善实则大谬。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被救之人为了答谢救命之恩,就送给子路一头牛,子路欣然接受了。孔子听后击节赞赏,认为子路才是真正的行善。

孔子赞子路而非子贡的故事,看似矛盾,实则藏着中国最早的“行善经济学”。子贡之举犹如在道德高地架起云梯——他固然救了一人,却无意中给后世行善者设下了“道德陷阱”。试想,当赎人领赏被贴上“贪财”的标签,那些囊中羞涩的布衣百姓,又怎敢效仿富商巨贾的仗义疏财?久而久之,赎人善举恐成富人专利,而那些困在他国的鲁国奴隶,也只能在暗夜中空盼从天而降的大救星了。子贡的“高风亮节”竟成了道德绑架的绳索,这般“善行”实则是给慈善事业打上了一个死结。

见义勇为的子路心安理得地受牛,等于引领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在人间烟火里播撒了善良的种子:做了好事就应该受到表彰奖励。于是就会有人前赴后继地去做好事,久而久之,整个社会就会把做好事当成习惯。因此孔子为其点赞:“ 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今天我们国家的见义勇为奖,便是如此,让见义勇为的英雄受到表扬,并给予物质奖励,从而形成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袁了凡论善的观点,对今天来说很有警示意义。比如,有人购买鸟类放生,无形之中催生了非法捕鸟的行为,因为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只要有利可图,自然就会形成一个产业链。再如,有人把淡水鱼拿到大海里放生,因为不懂或者干脆就没考虑到淡水鱼不能在海水里生活,导致放生直接变成了杀生,这样的行善和作恶又有什么区别?

站在历史长河边回望,从子路受牛到现代见义勇为奖,从袁了凡的劝善箴言到当代的公益伦理,为善的智慧始终在“ 理想”与“现实”间寻找支点。无数的事实证明,让人间遍开善良之花,光有赤子心肠还不够,更需几分通透世情的智慧。

0 阅读:0
梦安幽默趣事儿

梦安幽默趣事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