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赛武装为啥难打 】胡塞武装之所以难以被美军等强权力量彻底压制,涉及武器技术、地理环境、美国战略部署等多重因素的复杂交织。
首先是美国航母战斗群在红海(2250公里长、最宽355公里、最窄3.2公里)就是鱼缸里的鱼,转不开身,你有天大本事,优势发挥不出来。人家在岸上,那相当于多少艘航母?打就是了,总会打中的。
第二是不相称的高成本与低成本武器的消耗战。胡塞武装大量使用廉价仅几千美元的无人机和导弹,例如“圣城”系列巡航导弹和“巴勒斯坦-2”弹道导弹。这些武器虽技术性能有限,但通过“蜂群 战术”形成饱和攻击,迫使美军消耗昂贵的拦截导弹(如“标准”系列防空导弹,单枚成本高达百万美元),形成不对称的“经济战”压力。例如,美军拦截一架无人机需花费数十万美元,而胡塞武装的持续袭扰使美军面临长期资源消耗。
其实还有一个因素:航母战斗群打完了弹药,炮弹可以再次装弹,但是中大型导弹无法在海上补给装填,需要到基地港口进行二次装填。这样打下去必然入不敷出,不入侵胡赛本土根本不是办法。
但是打陆战也有问题呀,即北也门陆上🈶复杂的地形。胡塞武装控制的北也门山区地形陡峭、交通闭塞,被称为中东的“帝国坟场”。历史上奥斯曼帝国和沙特联军均在此遭遇挫败,复杂的地形限制了美军机械化部队和空中优势的发挥,使得美军一旦登陆,胡塞武装能够依托山地进行游击战和伏击。
美军属于劳师远征,胡赛本土作战的以逸待劳。胡塞武装作为本土势力,熟悉当地环境,能够快速动员和分散部署。相比之下,美军需远距离部署舰队和基地,面临补给线长、维护成本高等问题,例如红海舰队需持24小时续消耗资源维持防御警戒。
胡塞武装的难打本质上是非对称战争逻辑的体现:通过低成本武器消耗强敌、利用地形抵消技术优势、抓住对手战略弱点。其战术核心在于将战争转化为“经济消耗战”和“心理威慑战”,而非传统军事对抗。这一模式也为现代冲突提供了新的研究样本——在高科技时代,弱者的生存智慧可能比单纯的技术优势更具颠覆性。
烽火问鼎计划